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板只捐两千报道屡称一万 受助者向恩人"讨说法"

2011年04月25日 09:42 来源:中安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11日,池州市一企业老总向当地居民姜先生补捐了一笔款项,2000元现金和一张6000元的欠条。

  4年前,这位老总在当地灵芝居委会举办的募捐活动上,为姜先生染上重病的孩子捐了2000元。此后每年,在宣传这位老总乐于行善的报道上,姜先生的孩子都会成为其行善的佐证,但捐款的金额变成了1万元。

  今年4月,不堪其扰的姜先生终于鼓起勇气向“恩人”讨说法。

  据了解,该企业老总曾在“中国文明网好人榜”评选活动中荣获“助人为乐好人”奖。

  孩子患白血病居委会募善款

  今年32岁的姜先生家在池州市贵池区马衙街道灵芝居委会。2006年国庆节,他两岁的孩子突然出现了情况不明的发热症状,后经医院诊断,孩子不幸患上了白血病。

  由于一时很难筹集30多万元的医疗费,姜先生一家十分焦急。

  2007年初,获悉姜家的困难后,当地居委会在社区组织了一场募捐活动,当地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姜先生记忆犹新,在他困难的时候,乡亲们你300元、我500元地慷慨解囊,令他备感温暖,让他尤为感动的是,当时他还收到了池州市青阳县寄来的一封匿名信,里面有2000元现金,另外还有一位可能是在上海工作的池州人向他账户汇来的1500元现金。

  那次捐款活动总计筹得善款近15000元。

  捐款2000元报道却称1万

  捐款活动结束后,居委会给了姜先生一张捐款人员名单,这其中就有坐落于马衙街道的池州黎虎水泥公司董事长王伟,捐了现金2000元。

  姜先生让家人将这份捐款人名单好好珍藏,并许下心愿,今后条件好了要报答社会。

  姜先生告诉记者,然而过后没几天,他意外得知,电视台在报道王伟慷慨行善事迹时,将捐款给他2000元报道成了1万元。

  虽然捐款金额有些出入,但不管怎么说人家在他困难时帮助了他,姜先生也没有在意,还是心存感激。

  不堪其扰搬家转学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经过一年多的住院治疗,2008年,姜先生孩子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不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了。

  虽然白血病不是传染疾病,但担心别人不能理解,孩子会遭到小伙伴的疏远,姜先生特意将其送进了离家很远的池州市城区的一家幼儿园。

  但令姜先生没想到的是,一天他来幼儿园看孩子,幼儿园的老师突然问起,“我在报纸上看见,是不是你的孩子得了血癌”。

  姜先生一愣,找来报纸一看,在一篇宣传池州黎虎水泥公司董事长王伟献爱心的报道中,他的孩子住址、真实姓名都被登了出来,而这次报道上捐款的金额变成了1万元,并称王伟还发动公司员工为孩子捐款。

  “毕竟那是段痛苦的经历”,姜先生说,从那以后我就比较在意这件事,希望媒体不要再报道了。

  为了能让孩子像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姜先生将家也搬了,并将孩子又换了一个幼儿园。

  2009年9月,经过近3年的治疗,姜先生的孩子的病终于治愈了,而这一年,他的孩子又登上了报刊,内容和上次基本相同。

  发帖征求网友意见

  今年2月21日,不愿看见的一幕再次出现,姜先生的孩子又上了报纸。

  姜先生在网上一搜索,发现自2007年初的那次捐款后,每年都有关于企业家王伟乐于行善的报道,而每次他的孩子都要被作为感人事例提及,报道内容大致相同,孩子生命危在旦夕,他当即拿出1万元送了过去,并发动公司员工为孩子捐款。

  “这件事是不是要跟随孩子一辈子?我是该选择忍耐还是站出来纠正? ”今年3月13日,姜先生以第三者的身份在网上发帖,一吐自己的心声,并征求网友的意见。

  在帖子上,姜先生说,“这样的报道,对一个经历了与孩子生离死别的痛苦父母,一个生死路上走过的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朋友们说说,该不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揭穿伪慈善的面目? ”

  老总补上捐款差额

  看到网友多持肯定的态度后,姜先生决定去找曾经的“恩人”讨说法。

  姜先生说,他找到了王伟说明此事后,对方表示是媒体报道错了,将在一个星期内给予他答复。

  4月11日,受王伟委托池州市贵池区科协主席曹雪飞找到姜先生,代表王伟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可以在报纸上做个更正,说孩子没有得白血病。这不是在说谎吗?姜先生不同意这样的处理。

  最后,曹雪飞提出了今后不再报道他的孩子,并补足捐款差额8000元的建议。

  当天,姜先生收到了曹雪飞给的2000元现金和一张6000元的捐款欠条。昨天,姜先生告诉记者记者,6000元的欠款已经兑现。

  “我绝不是为了要这笔钱”,姜先生告诉记者,但一时又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他想等6000元欠款到账后,他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将8000元补差的捐款,全部捐献给安徽省儿童白血病救助基金会。

  -质疑一

  2000元善款为何错成1万?

  捐款2000元如何变成了1万?企业老总捐款报道失实,当地科协为何要替其道歉?

  贵池区科学技术协会曹雪飞主席告诉记者,按照池州市的政策,池州黎虎水泥公司是科协的定点帮扶单位,科协负责该公司的宣传报道工作,并向媒体提供材料。当时王伟确实捐了2000元,但后来他们在统计数字时出现了笔误,造成媒体报道错误,而之后的报道都借用了这一事例。

  -质疑二

  两年7次报道错误咋没纠正?

  由于之前的报道大多没有上网,记者发现,仅从2009年1月8日开始至今,宣传王伟热心捐款的报道就有8篇,其中7篇里提及捐助姜先生的孩子的感人事迹,而捐款金额都是1万元,并称还发动了公司员工为孩子捐款。而实际姜先生只收到了2000元,并未收到王伟公司的员工的捐款。

  两年7次报道错误,捐款人为何没有及时纠正?

  记者电话采访池州黎虎水泥公司董事长王伟,他告诉记者,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了,他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捐了多少钱。

  王伟说,他50多岁了,捐助了很多人,目的绝不是为了出名,是媒体主动宣传的,可能是当时媒体报道错了,后来都这么宣传了。

  随后,记者找到了曾报道此事的一位池州当地记者,对方表示她不可能胡编一个捐款数额,捐款时她不在现场,她是按照企业给的宣传材料上写的。

  -质疑三

  捐款是企业公关还是个人义举?

  据了解,池州黎虎水泥公司曾因环保问题多次遭到当地村民投诉,并在2009年被媒体曝光。

  而根据有关媒体报道,王伟捐款的钱不少投向了水泥厂所在的街道和村?如“投资60多万元,为贵池区马衙街道灵芝村修建了5条全长6.5公里的水泥路。为灵芝村小学建设送去300吨水泥,并连续两年为学校200多名学生包下书本费,2009年开始,每年为灵芝小学的学生每人发放50元补助金,给予教师500元奖金。2008年开始,每年为灵芝村70岁以上老人送上200元压岁红包,今年扩大到60岁以上的老人。

  另外,王伟最大的一笔捐款是以比市场价每吨低30元的价格向贵池区“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供应水泥,支持村村通工程达200万元。

  那么,王伟的这些捐款有没有协调企业和当地群众矛盾的成分?为何由科协负责其宣传?是企业公关还是纯粹的个人行善?

  贵池区科协主席曹雪飞说,王伟是真心实意地在行善,他的水泥厂过去确实存在环境污染,周边居民意见很大,但现在已经完成了技改。

  -面对面

  记者:对方曾经帮助过你?你这样做是否有些不近人情?

  姜先生:我老婆一直阻止我,说算了,我们就忍忍吧。我自己也很矛盾,事后甚至认为行为有些欠妥,发帖说对方是伪慈善家。但我如鲠在喉的是,不知道此事还要被错误地提及多少次,受赠者也有他的尊严。

  记者:有没有想过,这可能确实是场误会?而不是故意,是当时有人搞错了,随口告诉了记者。

  姜先生:2000元不可能笔误成一万元。如果说媒体报道错了,但信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年不间断的报道,他应该看见,知道有出入,应该及时改正过来。

  记者:为何打算将对方支付的差额8000元,捐出去?

  姜先生:做这件事不是为了钱,我年轻,我的孩子治愈了,而我的经济条件并不差。这些年,我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也帮助了一些人,虽然金额不多。 2010年10月份,我在报纸上看见,池州市一位姓胡的小女孩也得了白血病,我便跑到医院送了200元,我还给她介绍到治愈我孩子的医院去救治。另外,在给孩子治病期间,我得知安徽省儿童白血病救助基金会很缺钱,我想这样可以帮助别人。(安徽商报 记者 乔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