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网曝“南宋皇城遗址上建豪宅” 政府已要求停工

2011年05月06日 02: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网曝“南宋皇城遗址上建豪宅”政府已要求停工
    这是5月5日傍晚拍摄的绿城西子·杭州御园房地产开发现场的外墙。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段《南宋皇城遗址建千万元豪宅》的视频5日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开发商正在大举动工,开挖地基,而文物爱好者则在工地上淘宝,发掘出了廊柱、地砖等南宋时期的文物。

  在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上“动土”,用推土机、挖掘机对珍贵的历史文物施以破坏,房地产公司为何公然违反文物保护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核实调查。

  【网事聚焦】网民称开发商正“永久伤害杭州”

  有“围观”的网民指出,根据网络视频《南宋皇城遗址建千万元豪宅》的显示,这个已经破土动工、定于今年下半年开盘的楼盘,位于杭州馒头山东麓的南宋皇宫遗址上,而且是皇城的核心部分东宫遗址。

  珍贵文物遗址上建楼盘引起了网民极大的不满。搜狐社区台州网民认为:“杭州目前正在申遗,而南宋皇城是代表杭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急功近利和短视,会给杭州永远的伤害。”凤凰网网民“静生慧”表示,面对不可再生的遗址遗存,希望决策者能够以更加敬畏历史的心情,慎重对待它们的保护与开发。

  新浪网民“报纸论斤卖”更是提出质疑:“开发商已越过南宋遗址红线,国家文物保护部门2年前就确定了红线,开发商为何如此胆大?是否上头有人开绿灯?”

  新浪微博网民“香辣麦兜”认为,“此事关系到我们杭州和浙江的文化遗产,板子不能只打到开发商头上,还应该问责职能部门是否涉嫌违规渎职。”

  【记者调查】专家称必然伤害遗址文物 “豪宅”开发商称“不知情”

  “中国网事”记者在“豪宅”施工现场采访了解到,这个房地产项目是绿城集团开发的“绿城西子·杭州御园”,占地32亩,仅有77套住宅,每平方米售价5万到10万元不等,500多平方米的一套住宅售价起码在3000万元以上,是一个位于杭州市中心,毗邻西湖的超级豪华楼盘。

  在接受“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林正秋教授,原杭州市文化局局长胡效琦,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生春教授,浙江大学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周复多教授,古建筑研究专家、浙江工商大学仲向平教授以及古都文化研究学者戎玉中、王安祥等专家一致认为,“绿城西子·杭州御园”项目确实正位于杭州馒头山东麓的南宋皇宫遗址上,而且是皇城的核心部分东宫遗址。

  浙江大学教授周复多说,南宋皇城遗址距现有地面只有三四米,该楼盘目前开挖的地基深达10多米,肯定会对地下文物造成严重破坏。

  “中国网事”记者了解到,2001年,南宋临安城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家列入“十一五”100处重点保护遗址名录。而早在2007年,中国文物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就联合编制了《临安城遗址--皇城遗址保护规划》。而在2003年3月,由于在万松岭隧道施工中发现了南宋御道遗迹,被称为“西湖第二环线”咽喉的万松岭隧道还因此停工并修改了规划。

  在绿城西子房地产有限公司对该房地产项目的介绍中,这样写道:“2009年,位于‘南宋皇宫遗址公园’内的一幅稀世珍宝级地块公开出让,该地块地处杭州城市中心,原南宋皇宫内,比邻即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湖,坐倚名胜遍布的凤凰山,是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内唯一出让的住宅开发用地,也是距离西湖最近的一块可开发土地。”

  但是对于这一保护规划,开发商竟声称“称不知情”。项目经理王晓春在电话采访中称,招拍挂时相关部门并没有说明这一地块地处文物保护红线内,开发商对地下有南宋文物一事并不知情。对于视频中曝光的南宋文物,王晓春说:“我们正在调查中,之前并没有听说挖出文物,至于视频中出现的文物,不能说明问题。”

  【相关回应】政府已暂停“豪宅”施工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副队长唐俊杰研究员说,从2001年起,杭州市规定老城区内任何建设项目都必须经过事前的考古发掘,为此,2008年,他们开入“绿城西子·杭州御园”地块,进行了三个月的发掘,但是由于这一地块在五六十年代建起了国家储备粮库,地基挖得很深,对遗址破坏严重,只发现了一小段夯土城墙。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园文局)文化局副局长童国亮告诉记者,对于“绿城西子·杭州御园”地块是否属于南宋皇城范围,学术界也有争议。目前,杭州市已决定暂停“绿城西子·杭州御园”项目施工。如果有必要,会进行再次考古发掘。(“中国网事”记者 章苒、冯源、屈凌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