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广州普通公务员资助家乡千名学子 10年捐36万元

2011年05月06日 09:54 来源:南海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州普通公务员资助家乡千名学子10年捐36万元
好人邱良炳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父母早逝,他从小得到乡亲接济和政府相助完成学业

  定安好人邱良炳知恩图报

  10年36万资助家乡千名学子

  好人邱良炳

  5月4日这天,定安县新竹镇龙坤村的100多位乡亲纷纷赶到邱良炳家帮忙,因为这天邱良炳的儿子将在老家举办婚礼。58岁的邱良炳是定安人,是广州一名普通公务员。他小时候父母早逝,是乡亲和政府相助,他才完成大学学业。知恩图报的他工作后,成立了海南省第一个以个人名义成立的教育基金会,10多年来,他挤出个人工资投入到基金会,目前已拿出36万多元资助老家1千多名贫困孩子读书。

  父母早逝得到帮助才完成学业

  5月4日上午,南国都市报记者赶到邱良炳家,邱良炳正蹲在地上忙碌着,和村民一起准备儿子婚礼的婚宴。尽管这天是儿子的大喜日子,可邱良炳身上所穿的白色T恤和裤子仍是平时所穿的旧衣服。

  邱良炳告诉记者,在他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时,母亲因肺病离开了人间,家里的东西也烧光了。母亲死后,姐姐也出嫁了,不久哥哥参军入伍,他一夜间成了孤儿。孤苦无依的良炳身穿破旧的衣服站在自家低矮的瓦房前,当时的新竹乡乡长看到这个情景也心酸了,后来,乡政府开始每月资助良炳4元钱补贴,每年良炳还可领到一床棉被。今日婶婶一碗粥,明日叔叔一把萝卜干;白天邻家阿娘帮他晒谷子,夜晚村里的嫂嫂灯下帮他缝补衣裤,就连学校里的同学、老师也都经常一支笔、一本作业簿的送给他,让他能顺利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业,一路走来,学校从未收取过他一分钱的学杂费和书本费。

  1975年,邱良炳高中毕业后到林场当了工人,后来被送到华南农业大学读书,读书的费用又是村民和政府帮他解决的。

  乡亲们的爱,让邱良炳终身难忘,“如果没有家乡父母和政府的帮助,我不可能走出去,不可能有现在的好日子,所以我下决心要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工作后决心资助家乡贫困生

  大学毕业后,邱良炳被分配到广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开始了他在大都市的生活。

  邱良炳第一次资助贫困孩子是在20年前。1990年春节,邱良炳回老家定安过年,看到村里有许多孩子因贫困读不起书回乡务农,走访得知一个400人的龙坤村,文盲竟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我给孩子们钱,却发现不是长久之计。”与妻子丁英凤商量后,邱良炳开始为成立“邱良炳教育基金会”奔走,每年回乡边零散地资助孩子上学,一边不断地给镇里写申请、给县里打报告,忙碌基金会的审批工作。

  直到1997年,“邱良炳教育基金会”终于被批准成立,邱良炳拿出平时节省下来的第一笔资金1万元投入到基金会,并决定每年至少捐资3000元补充教育基金会,资助因贫困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完成学业。

  “有人出资赞助,大家看到了希望,许多孩子也返校了。”龙坤村村民小组组长王廷照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非常激动。近几年来,受基金会资助,龙坤村每年都有孩子考上中专、大学。10多年来,基金会从龙坤村辐射到全镇,再扩大为资助定安地区的贫困生,每年还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其中正在华东交通大学读大三的定安学子王厂当年考上大学就得到了资助。龙坤村女孩王媚因家庭贫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失学了,邱良炳得知后,决定资助她,每年资助她200元至300元不等的费用,女孩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令邱良炳欣慰的是,家乡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光新竹地区去年就有20多名学生考上一本大学,创该镇历史最好成绩。受邱良炳影响,也有年轻人每月往基金会账户里汇钱。

  据了解,因为自己公务员的身份,所以目前基金会的教育基金大部分来源于邱良炳的工资收入。10多年来,“邱良炳教育基金会”共出资36万多元资助了1千多名贫困生。

  每月3千元存入基金会资助别人

  工作30多年,邱良炳已是广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名副处级干部, 1979年参加检验检疫工作以来,他曾9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广州检验检疫局河南港办事处树为“党员示范岗”。而他的妻子则是广州一所大学的教授。“和我爸同级的干部早买了车,可我爸却没有,他把工资尽量投入到扶贫助学,生活太俭朴了,衣着几十年如一日,永远都是单位发的工作制服。”邱良炳的儿子邱时前如今是北京一家公司研发设计三部的主任,不久之后将赴美国读博士深造,谈起父亲的善举,邱时前非常佩服。邱时前也很懂事,上大学时都靠自己打工挣生活费,不给父亲增加负担。而妻子丁英凤也很支持邱良炳,从来不过问基金会的事,这些年来也和丈夫一样,总是那几件旧衣服洗了穿,穿了洗。

  为了将路费节省下来,用于资助更多贫困生,邱良炳每次回定安老家,从不乘坐飞机和火车,而总是坐最便宜的“大巴车”渡轮过海。每月6000多元工资,被邱良炳分配得很清楚,每个月拿出3000元存进基金会账户内,以资助更多贫困生,剩下的钱留做生活和养老的费用。邱良炳家里有个储蓄罐,里面装的是他儿子的压岁钱。储蓄罐平时是满的,但每当邱良炳回海南扶贫经费紧张时,罐里的零用钱总会被悄悄转移到他的衣袋里。

  这么多年,邱良炳不仅花心思扶贫助学,还积极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在龙坤村党支部会议室,收藏着邱良炳制定的一整套发展规划,这是他利用4年时间写的10多份调查报告。“他的义举得到了村民们的敬重,尊老爱幼更值得年轻人学习。”83岁的老人王乃让说,邱良炳帮助村民选购优质橡胶种苗,送给乡亲们,帮助大家发展经济,如今的龙坤村已经改变了模样,现在邱良炳每年还给村里70岁以上的10多位老人每人发120元过节费。

  “受资助的孩子们每逢过年过节都发短信给我祝贺,他们过得好,我挺欣慰的。”采访结束后,邱良炳告诉记者,他的人生要求是:要学会认识自己,要学会帮助别人,要学会回报社会,也希望他的孩子能沿着他的脚步这样走。再过两年,邱良炳即将退休,“我觉得资助贫困生是一生的事情,不能因为退休而结束,这项工作还得继续进行下去。”(记者王燕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