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78岁老党员出钱又出力 20余载甘当“农民义工”

2011年06月03日 17:5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退休二十余载甘当“农民义工”

    ——记湖北枝江市78岁老共产党员李文英

  在湖北枝江的田头垄上,人们总能见到一位身体单薄的老太太,她就是78岁的老共产党员、高级农艺师李文英。

  退休21年来,在枝江的千里平畴上,李文英坚持求田问舍,传技授课;足印镌刻在乡间,汗水滴落进农田。乡亲们尊敬地称她为 “农民义工”。

  坚持农技推广,不怕毁了“名号”

  如果把李文英的人生分成在职和退休两段,前一段虽不显赫,但也有辉煌和荣耀。李文英1957年从华中农学院毕业,一直在宜昌、枝江的农业战线工作,1983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埋首农场十年,成功选育出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通过了省级鉴定,命名“鄂枝3号”。这一成果推广后,让全省8个县成千上万棉农受益,一亩棉田年增收30%以上。此后她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评为高级农艺师。

  1990年退休后,李文英一直默默地、无偿地为农民服务,坚持推广农技。

  第一个服务点选在枝江城郊白家岗村,为两户棉农周宜福和游韵军传技,小面积推广“中棉12”、“89-15”。20年过去了,白家岗村早已改棉为菜,但游韵军清晰地记得,两个品种抗病性好,棉桃大,便于拣花,他当年收入过了1万元。

  一切并非一帆风顺,也有农户一开始并不愿提供试验田的。

  1996年,李文英在《中国棉花》上看到一种抗虫棉良种“标杂棉A-1”,她马上自费邮寄购回2袋种子,找到董市镇洪治村农民李家才,请他试种两亩。

  那时,抗虫棉还是新鲜玩意儿。“万一种子不行,一年的收成岂不完蛋了?”好说歹说,李家才就是不松口。看这情势,李文英拍胸保证:“两亩田就是一朵棉花也不收,顶多损失千把元。我有退休工资,你担心什么?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李家才这才答应下来。

  新品试种,得有科学态度。播下种子后,李文英三天两头往李家才的田里跑,计算出苗率,记录用肥用药量与效果,跟踪记载苗期、蕾期、铃期、桃期表现及虫害情况,适时进行指导。

  收获的季节终于到来,李家才喜不自禁!这两亩棉花,平均单株结桃超出60个,而其他棉田仅有30来个。单产皮棉210多斤,比其他田高出30%。

  丰收的李家才,跟李文英开玩笑:“我当初不光怕没得收成,还怕砸锅了毁了您高级农艺师的牌子!”

  “毁牌子我倒不怕。搞试验就是为了消除农民的风险啊。”李文英开心一笑。

  21年来,李文英先后运用多项棉花新科技助农增收,并尝试了33个棉花新品种和50多种新药、新肥,剔除了一批不适合的种子、农药、肥料,大大降低了农民种植棉花的风险。

  遇到“不领情”,也要迎难而上

  董市镇洪治村,是枝江市老年科协的联系点。身为会员,李文英花在这里的心血最多。

  20多户从宜昌秭归县、夷陵区搬来的三峡移民,最初对棉花种植一窍不通。48岁的望运富一家四口2001年从秭归茅坪迁入洪治村四组,有4亩多田。李文英把他作为联系户,决定在他的田里试种“太仓502”品种,手把手地教他。

  一天又一天,棉苗长起来了,棉株结实起来了,李文英给它们系上塑料带,作为标记以便观测记录。

  不料,到了拣棉花的时节,望运富扯下标记扔了。这让李文英十分委屈:“你这样一来,我就半途而废了,怎么完成试验总结,怎么帮你明年改进啊?”

  “只要拣得到棉花就行,哪管得到这些啊。”

  望着“不领情”的望运富,李文英哭笑不得,但仍耐心地指导望运富科学种棉,多年来一直坚持不辍。2010年,望运富仅棉花一项就收获8600多元。

  林大英是洪治村二组的农妇。有一次,李文英看完她的棉田,发现盲蝽象突出,叮嘱她马上打药。3天后,李文英再去看,虫情更重。她知道林大英并未打药,就狠狠地“批”了一通。

  “虫吃的是我的棉花,您又没有损失。”林大英辩解道。

  李文英说:“那不行,药还是要打。你们增收了,我不会要一分一文,但我会很高兴!”

  拗不过老太太,林大英按照李文英说的配比,备好农药,背起喷雾器向田里走去。

  “虽然挨了‘批’,思想上最终还是能转过弯来。”林大英说,因为知道老太太总归是为我们好。

  既累身子又贴票子,只因为农民需要

  有人不理解李文英,问她这样既累身子又贴票子,到底图什么?

  李文英回答: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动力。我从不后悔,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再坚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发挥余热,圆满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今年遇上几十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她心里急,去洪治村特别勤,资料也发得特别多。“风不调、雨不顺时,我这个搞农业的更不能离农民远了。”

  田边遇上主人,就先看苗情,再问施肥情况,后讲抗旱保苗措施。田边没遇上,家里又没人,就根据田里的实际开方子、留条子。

  “她是七八十岁的年龄,四十几岁的干劲。”枝江市农技推广中心李德梅说。

  从李文英所住的枝江市农业局宿舍到洪治村,单程20公里以上。多年来,李文英都是坐公交车,再加上步行。这个村子,她最熟悉了。只要是联系户,谁家几块田,分布在哪里,一清二楚。她的一个手抄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农户们的电话,能够随时指导他们。

  每年6月到9月,棉花的关键期,李文英都会早早出门,随身除了两瓶水、几个馒头、一双胶靴,还有记事本和捎带给乡亲的农药、微型肥料。乡亲们请她吃饭、喝水,一次也没有请动过。她只说:“饭菜不吃不要紧,你们增收我就高兴。”

  服务乡亲,李文英除了甘愿累身子,还主动贴了不少钱。根据枝江市农业局不完全统计,20多年间,她累计下村超过2500天,贴进去的车船费、试验辅助工工钱、扶困种子、肥料钱和资料费等不低于10万元,而她每月退休工资只有1600元左右。

  2009年5月18日,李文英下田调查“农哥大”肥料的肥效时,不慎掉进一个杂草掩盖、一米五深的水坑,差点出大事。这次历险并未使她停下脚步,她在当时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如果坑里的水再深一点点,也许我就“光荣”了,但是我并不后悔……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甘愿无偿地为农民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出最后一把力。(刘紫凌 冯国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