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人为一个字“较真”十多年 当地开论证会探讨

2011年06月23日 14:48 来源:新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甬碑”“三屯碑”抑或是“三通碑”?为了一个字,戴玉堂老人奔走了十多年。

  很多人都劝他:“不就是个地名吗?何必这么执着。”可戴玉堂就是坚信历史应该恢复他的原貌,不能给后人留下未知的遗憾。

  多年来戴玉堂在多家媒体上阐述过“三屯碑”应改为“三甬碑”的观点。有一位热心的隋斌老先生写信给他,说自己当年做生意时曾从塔城坐马车到内地去贩货,亲眼见过“二甬碑”三“甬碑”“四甬碑”。3个碑的碑面都刻着“甬”字,黑底红字,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清朝末年新疆修公路时,曾在星星峡、吐鲁番胜金口、乌鲁木齐南梁、塔城的石门子(现在托里老风口附近)立了4个碑,分别命名“一甬碑”“二甬碑”“三甬碑”“四甬碑”。那时的碑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碑。三甬碑”“ 就是清朝末年在乌鲁木齐的南梁(水上乐园门前)立的。为了考证,年迈的戴玉堂多次去隋斌老先生的家请教,直到老人去世。

  戴玉堂查阅了大量文献,“三甬碑”但 太普通了、太小了,历史没有记载。他把1948年国民党时期出版的地图找来,地图上也没有这个地方。他还利用陪老伴去北京看病的空隙,两次去北京国家图书馆专门查阅地名资料,也没有查到详细的记载。

  虽然当年那块竖立的石碑已经找不到了,但戴玉堂相信石碑一定还埋在那下面,前些年水上乐园道路拓宽的时候,他还去到那里询问施工的工人,有没有见到那个刻着“甬”字的碑。

  为了这一个字,戴玉堂找了不少单位找了不少人,相关单位为他召开过三次座谈会,请来专家、学者研讨。专家对戴玉堂执着严谨的精神纷纷表示钦佩,但都认为这字目前不能再改回来。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门牌、路牌等等所有的地理数据都要因此而修改,这是一个繁琐庞大的工程,“更名的成本”谁来埋单?“科学认识有阶段性,也许随着科学的进步,文物的出土,历史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的说法都是有益的探讨,都是应该倡导的。”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楚新正表示。

  到底是三“甬”碑、还是三“屯”碑?或者可能是三“通”碑?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可能对这个地名有点茫然。22日上午,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和市民就这个字改与不改进行探讨。“三甬碑”是乌鲁木齐市的一个地名。目前,在这个地方,社区、银行和税务部门还在沿用着“三甬碑”这个名字,但这里的公交车站和其他部门都已经将其写为“三屯碑”。

  今年83岁的新疆物资局离退休干部戴玉堂说:“乌鲁木齐‘三甬碑’这个地名,从清朝一直叫到了1988年,在当时的全国地名普查中,发现‘甬’字不读‘tong’,认为可能是群众的口误,把‘屯’读成了‘通’,就把‘三甬碑’改成了‘三屯碑’”。

  三与碑中间到底该是哪个字?戴玉堂为了找到答案解开这个疑惑,奔波了18年。他查阅过古汉语词典,在古汉语中,甬”“通”“ 和是通用的,就读“tong”,在论证会上,他建议根据民政部对地名普查工作提出的“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正音正字”的原则,应该将“三屯碑”改成“三通碑”。

  虽然为戴玉堂老人执着探索和追求真相的精神深深感动和折服,但新疆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尉亚春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科学研究是严谨的,从学术角度来说,到底是不是“三甬碑”,必须要有充分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人证物证等有效的证据来举证,才能改这个地名,否则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不负责任。

  乌鲁木齐市民政局局长王凤云说,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承载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对于市民反映的这方面问题,我们专门邀请了了解新疆历史文化和地名发展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但改与不改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事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是很难下结论的。

  在当天的论证会上,除了尉亚春,自治区地名协会理事长谢玉忠,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楚新正等专家也参加了论证会。与会专家还建议戴玉堂老人,把所掌握的材料和线索,整理成系统的文章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或提供相关证据,尽早为这个地方正名。(记者 晁瑾 见习记者 董少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