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80后”看晋绥边区:“红色”是这里的灵魂

2011年07月02日 01: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吕梁7月1日电 题:“80后”看晋绥边区:“红色”是这里的灵魂

  作者 李新锁 范丽芳

  红色的党旗、红色的五角星、红色的展板,随处可见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7月1日,在吕梁兴县,记者感受到一片低调的红色海洋。

  和别处不同,这里并没有想象中喧嚣的红色,张扬的激情。

  在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85岁的老党员白文举迈着颤巍巍的步伐,站在贺龙元帅的塑像前久久凝望。“当年,我在彭老总的部队当兵,也经常看到贺老总。如今,当年的后生已经白发苍苍”。

  忆往昔峥嵘岁月,白文举到延安,出入枪林弹雨;从部队转业到青海,服务一方热土。最后,落叶归根,回到兴县故地。在兴县,像白文举这样的老党员、老革命比比皆是。说起以往的岁月,和白文举同行的很多老人自觉地把话语权交给他。在这里,付出和贡献成为最有分量的荣誉。

  展览馆内,来自山西省内外的游客自觉有序地排队倾听。毛泽东的砚台、笔筒,晋绥边区的粮票,锈迹斑斑的大刀,红色文物默然无声,但穿越历史的画面却历历在目。

  毛泽东、刘少奇、贺龙,一个个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纵横驰骋。在乡民的记忆里,120师曾经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贺老总的威名曾让这块土地安然无虞。从1937年到1949年,12年间,作为晋绥边区首府,人口仅8万、交通闭塞、地处偏僻的兴县,参军青年达1.5万人,牺牲1120多人;上交公粮1.2亿公斤;捐献黄金85公斤、银元100多万、法币1000多万。以如此困窘之地,对中国革命作出这般贡献,实属罕见。

  弹指一挥间,数十年时光匆匆。如今,首府的光环早已褪去,“小延安”的美名式微,然而,在兴县,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红色已成为潜意识里的生活元素。在饭馆、酒店的墙壁上,《沁园春·雪》等红色诗词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诗篇;在兴县的大小村落,散落着数十处烈士墓地;在交往中,当地乡民展现出如泥土般的质朴,他们会把外来的客人当成朋友;在低调肃穆的纪念馆,贺龙、刘少白等人的后人时常会重访故地,祭奠英灵。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当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掀起红色浪潮时,在晋西北的偏僻小城兴县,这里的百姓低调地纪念着。生活一如既往,但红色已深入他们的生活。(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