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太任劳任怨为民服务37年 村民联名求其终身留任

2011年08月02日 11:04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老太任劳任怨为民服务37年村民联名求其终身留任
    刘菊兰认真地将小路上零星的垃圾捡起。虽然现在小组的环境卫生保持得很好,但多年的习惯使然,她还是坚持每天“巡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每月只拿62元补贴,任劳任怨为村民服务37年

  她是现代的李双双,她是闲人马大姐,她是蔡甸大集街黄虎村15组的贴心小组长

  村民联名求65岁婆婆“终身”留任

  村民们说,“刘菊兰干事像以前电影里放的李双双,性格又像电视里的闲人马大姐,她干得太好了,换别人,我们不放心。”日前,(武汉)蔡甸区大集街黄虎村委会收到15组村民的联名信,希望村里做工作让小组长刘菊兰留任。村民代表称:“我们希望她给我们当一辈子小组长。”

  刘菊兰今年65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1964年开始当小组长,1990年入党,除中间因为要养育孩子中断了10年外,一直担任该村村民小组长。如今本想“退休”安享晚年,但面对村民希望她能“终身制”,即使当小组长每月仅有62元补助,她还是决定继续干下去。

  刘菊兰做的一些事情,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农民来说,却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就像胡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上说的那样: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村党支部书记金作爽

  大集街黄虎村15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组”,只有80多名村民。小组一面临山,环境优美。从大集街驱车前往,一路上都是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即便是炎热的中午时分,也能感受到阵阵凉意。

  7月27日,记者一行走进黄虎村15组。没多远,就看见一名身形瘦小的妇女戴着草帽,一手拿着纸盒,一手拿着火钳,正认真地将小路上零星的垃圾捡起来装进纸盒。村民说,这就是他们的小组长刘菊兰。

  在小组里转一圈,感觉就像进了风景区。沿村通公路两边,是长势良好的庄稼和葱郁的大树,有的家门前挂着鸟笼,一位老者正在不远处的水塘垂钓。时近中午,村里升起袅袅炊烟,记者走进一家农户的厨房,厨房内特别整洁,居然看不到别处常见的苍蝇。正在做饭的余天翠说,村里面每家都是这样,因为整个村的环境好了,大家也特别注意自家的卫生。

  村民曾庆琳说,以前小组也和普通的农村一样,到处可见垃圾。很长时间以来刘菊兰总是随手带着一个塑料袋,见到垃圾就捡起来。一开始还有人笑话她是“破烂王”,“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现在很自觉,极少有乱丢垃圾的现象,谁家门前屋后有点垃圾也会及时清扫。”适逢三年前村里大抓卫生建设,刘菊兰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每家修建一个垃圾池。修好后,每隔几天,她就会打电话给街道环卫部门,通知他们前来清运。刘菊兰说,虽然现在小组的环境卫生保持得很好,但多年的习惯使然,她还是坚持每天“巡视”。

  在紧挨15组的16组,王组长也在收拾房子周围的垃圾。王组长说,看着一条路之隔的15组那么干净,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大家爱护环境。

  上世纪80年代,8户竹溪人移民搬迁到黄虎村15组。在刘菊兰的关心下,这8户人家现在过得都很不错。

  余天翠是1986年从竹溪迁过来的,刚过来时连地都不会种,在刘菊兰的帮助下,如今她们家已是劳动致富的典型了。

  余天翠说:“刘组长和我们移民是一家亲。”她们家迁过来时,分了3亩多地,以前她根本不会插秧,刘菊兰了解后,放下自家地里的活,手把手教她。不仅如此,刘菊兰还时常到她家里坐坐,拉拉家常,使她很快消除了“外人”的感觉。余天翠的丈夫会做模具,最开始时,刘菊兰只要知道有人要盖房子,就介绍他去做,慢慢地名气做出来了,余天翠家也富起来了。

  刘菊兰说,迁来的这8家之所以能很快融进来,并非她一个人的功劳。小组有一名叫万爱荣的婆婆,她将自家空置的房子免费借给这些外来户住,一住十几年。“如果不是大家都出力,光靠我一人是很难把事做好的。”

  同样是1986年迁来的邓明山,当初就带着一口箱子,一床被子,没有农具,没有换季衣服,甚至连下饭的腌菜都没有。刘菊兰动员大家支援他农具,将多余的衣服送给他,每家地里的菜也任由他摘。渡过最初的难关后,邓明山依靠勤劳和灵活,很快使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现在已经建起两层楼房。“说实话,没有刘组长,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现在只要是刘组长号召做的事,我从来都是积极参加。”

  “每下大雨,刘菊兰总会守在我们组的田间,穿着雨衣、扛一把锹,保护小组水塘不被冲垮,保护每家的稻田不被淹。”从汉口老通城退休的79岁老人杨惠南聊起刘菊兰,首先就向记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杨惠南介绍,不久前,他冒雨在水塘边钓鱼,这时,穿着雨衣扛着锹的刘菊兰过来检查。她发现水塘一段堤坝漏水,二话不说就跳进水中找漏点,堵漏成功后,又吃力地搬来石头加固加高堤坝。杨惠南说,自己干不了重活,当时见雨越下越大,本准备回家的,看到刘菊兰一个人在忙,担心她有什么意外,待在一旁守候,“体力活我干不了,万一她摔倒了,我可以扶一下或者去喊人。”15组这口9亩左右的水塘,刘菊兰一直管了47年,即便是没当小组长那十年也没间断。“只要管好了这口水塘,可让小组94亩地旱涝保收。”

  年初持续干旱给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为协调机站抽水,4月中旬起,刘菊兰连续一周每天步行10多公里路在机站和小组间协调。刘菊兰陪记者走了一趟这条路。从她家出发,先穿过一段田间小路,再翻越一段坡路就到了机站,行程约3公里,要花20多分钟,一路上没有任何遮阴的地方,而刘菊兰每天至少要这样走上4趟。5月,农田要引水灌溉了,刘菊兰坚持统一公平分配,不让任何一块地少浇一点水。因为刘菊兰管水管得好,其他小组的人说,真想把自己的地划到15组,这样种地能少操心。

  刘菊兰干起工作来特别细心,责任感强,她因此赢得了村民的拥护。

  5月的一天,刘菊兰带着村民们抗旱,从大清早忙到傍晚,不少村民都回家了,只有她还一直坚守在田间。第二天早上,有村民看不过去劝她休息,可执拗的她又不听。村民便找到刘菊兰的儿子金三华,“你母亲一天一夜没睡,你不心疼啊?还不赶快接她回来歇息一下。”金三华在地里找到刘菊兰的第一句话是:“你以为你不当小组长,别人家的地就没法种啊?”刘菊兰回答,既然当了小组长,就要扎扎实实为村民做点事。

  金三华说,一开始他也很难理解母亲,“一个小组长,还真把自己当干部了,什么事都要管。”当初刘菊兰组织妇女巡逻队,金三华觉得很多余,但后来看到包括移民在内的村民们自觉形成了联保机制,碰到陌生人进村就警觉并报告,小组十多年来从没被盗过,而其他村里经常被盗,他逐渐开始支持母亲。“现在组里,没有火灾,没有盗窃,大家互相串门,互帮互助,大人外出挖蜈蚣,孩子留在家里放心,这样的生活很不错。”

  现在刘菊兰颈椎不好,干太重的活就会头晕,但她表示,“既然大家要我干,我只有继续干下去。”杨惠南说,刘菊兰干事像以前电影里放的李双双,而性格又像电视里的闲人马大姐,她干得太好了,换别人,村民不放心。

  黄虎村15组只有农田94亩,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能过万元。这除了村民自身勤劳外,挖蜈蚣卖钱也是重要来源。

  黄虎村所在的地方蜈蚣很多,15组的村民们挖蜈蚣已有多年历史。以前,村民们辛辛苦苦挖回来的蜈蚣卖不出好价钱,特别是到这个季节,蜈蚣收购价很低。

  有一次,刘菊兰的儿子金三华挖完蜈蚣回来,有些丧气,因为他当天挖的蜈蚣个头都不大,当时正好是淡季,如果一天收入不到40元,怎么办呢?刘菊兰给儿子出了个点子:能不能在淡季“囤积”一些蜈蚣,到旺季再卖?而且养一段时间后,蜈蚣个体长大,价钱也高些。

  金三华按照母亲的建议,将小蜈蚣养起来,等到长大后,瞅准旺季出售,这一年卖蜈蚣的收入增加了近4成,多收入了3000多元。刘菊兰将这一成功经验告诉其他村民,村民们纷纷效仿。

  黄虎村党支部书记金作爽笑着说,15组的村民一天能抓30多条甚至上百条蜈蚣,每条蜈蚣最低售价2元,算下来一个月的收入比他这个书记的收入高多了。(记者 赵家新 李少文 通讯员 高池 实习生 杨柳 肖婧 陈帮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