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男子痴迷研制“永动机”14年 卖房卖车投身发明

2011年08月08日 18:33 来源:银川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位资产原已过百万的老板痴迷发明“永动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变卖了房产、宝马轿车等,租房居住,在别人眼中他成了“怪人”。尽管相关部门尚未认可他的发明,但他依旧坚信,自己的创新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不当老板搞发明

  8月2日,记者来到方徽宁的出租屋,屋内陈设凌乱,客厅内的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机器零件所占据。靠墙角摆放着一台高1米左右,全钢架制作的类似杠杆的器械。因常常熬夜而双眼通红的方徽宁介绍:“这是我熬了14年的心血,我叫它‘动力车’,其实就是永动机。”方徽宁兴奋地表示,过去人们一直不相信永动机的存在,自己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发明了动力车,这台设备的功能与永动机是一样的。它的原理是将杠杆的其余着力盲点全部加以机械转化,减少阻力,让一倍的力能发挥到数倍,如手指按遥控器的力经过转化后就能成为万吨机器的按压力。如果将他的发明应用到汽车、吊车等领域,将来人们不买汽油就能开汽车,会大大减少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现年48岁的方徽宁,小学学历,是原银川糖厂动力车间的一名电焊工。上世纪90年代初,他离开原单位后,在我区一大型旅游景区做起了游乐设施生意,年入70余万元。生意做顺了,成为老板的方徽宁有了新的挑战。他凭借自己对机械的了解和兴趣,发明了双人自行车,并于1995年获得宁夏首届发明暨成果展览会的铜奖。这个鼓励更激发了他对创新发明的信心。1997年起,方徽宁萌生出发明“永动机”的想法,他认为这个发明如果成功的话,“可以改写牛顿力学,推动人类向前发展至少100年”。怀揣这样的伟大抱负,方徽宁干脆结束了自己的生意,一门心思摆弄起机器来。

  砸进百万费用

  方徽宁将自己的构思画在图纸上,经过精确计量后再到钢材市场找工人按比例制造出来。方徽宁要求用进口的钢材原料,仅此一项的费用就在数万元。十余年间,方徽宁先后做出200多个大小不等的“引力车”。为了存放这些“宝贝”,他又专门在北环批发市场内租用了一间仓库,每年花费不菲。

  为了筹资,方徽宁变卖了自己的产权房和宝马轿车。生活上,方徽宁虽然“赋闲”在家,但他忙得没时间做家务,整日整夜地泡在自己的发明里,实在熬不住时就靠大量吸烟来提神。“最累的时候我1小时就能抽掉一包烟,一晚就抽掉一条烟。”方徽宁说,“很多人不懂我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穷折腾,我觉得为了理想这些都是值得的。”

  对于父亲的这种执著,方徽宁的儿子表示理解。他说,自己会一直支持父亲搞发明。方徽宁也自豪地表示,没有给儿子留下啥家产,我的这项发明一旦成功将申请科技专利,希望送给儿子做礼物。

  专家尚未认可

  方徽宁的朋友李先生告诉记者,方徽宁比较聪明,虽然他学历不高,但却是物理方面的“天才”。尽管如此,李先生对永动机能申请专利的说法还是不太看好。

  那么,方徽宁的“动力车”能不能申请专利呢?8月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宁夏科技厅专利服务中心赵副主任,他表示,自己看了方徽宁制造的“动力车”。“我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可以省力的变形杠杆,类似滑轮组之类的机械,不是能克服阻力,将一分力转化为无穷大的设备。这在物理原理上是讲不通的,违背了牛顿力学。”赵副主任指出,我国专利法明文规定,能申请的专利必须符合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而方徽宁虽然精神可嘉,但他的“动力车”不符合以上规定,是不能申报专利的。

  同时,专家认为,热爱发明是好事,但提倡发明者花最少的钱,出最好的成果。方徽宁选择的方向太深奥了,建议他能从实际出发,转变思路。(记者束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