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11名未成年人被送救助站后拒绝吃饭并闹事

2011年08月18日 14:09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集体拒绝吃饭,打砸救助管理站的门窗,从二楼窗口把饭菜往下面倾倒,把污秽物品用衣服包起往楼下扔……近日,南宁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11名流浪未成年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心惊和头疼。昨日,市救助管理站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些孩子的问题困扰着救助站,安全成为目前应对的第一难题。

  救助站里 11名流浪未成年人拒绝吃饭

  8月3日晚,南湖公安分局给市救助管理站送来了11个未成年人(4男7女)。这些未成年人是该局民警在一次执法行动中发现的,控制他们的5名成年男女已被带走调查。

  这11名未成年人中大的13岁,小的仅8岁,自称是贵州凯里人。8月5日,贵州凯里市民政局和公安局闻讯派来了8名工作人员,欲把这11个未成年人接回凯里。但由于公安机关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暂时还不能把他们接走。

  没想到,这11名未成年人的入住,却给市救助站带来了困扰。“这些未成年人到站里10多天了,出现了三次集体不吃饭现象,并经常找借口闹事,例如说饭菜不好吃。其实,我们特地按贵州的口味为他们做了辣椒炒肉等菜肴。”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韦木松说。

  韦木松告诉记者,这些未成年人都是统一行动。4名男孩在宿舍区的门前脱光衣服玩水,把水灌进房间,说要学游泳,有一个男孩还把膝盖弄伤了,被送到医院缝针。住在二楼的女孩则把粪便用衣服包起来,从二楼阳台往下扔。

  记者目击 “大姐”领头行动大闹救助站

  昨日上午11时许,在市救助站救助大院内,正值午饭时间。这11名未成年人,男孩在一楼食堂吃饭,女孩在二楼的宿舍区里面吃,救助管理站派了3名女工作人员照顾7名女孩。“不看住不行,说不定一会饭菜就往楼下飞了。”一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你是凯里人吗?”记者问年龄最大的吴冰(化名)。

  “是啊,快送我们回去,我们要回去参加凯里芦笙节。”吴冰说。

  “你什么时候来南宁的?还读书吗?爸爸妈妈呢?”记者又问。

  “我不知道。”回答后,无论记者再问什么问题吴冰都不说话了,并向同伴使眼色,一时间无人再搭理记者。

  随后,吴冰突然用方言和其余几个同伴说了几句话,几个同伴便一起把手中的饭碗往阳台上一扔,并向一楼食堂的男孩大叫。于是,集体不吃饭的场景又出现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行,男孩们还突然间“乒乒乓乓”地敲打桌子,并冲出食堂门口用脚不停地踹铁门。

  市救助管理站书记韦高清说,吴冰是这11名未成年人中的“大姐”,其余的孩子都听她的话,平时吃不吃饭都要问过她。他们平时都用方言交流,工作人员都听不懂,很难与他们沟通,救助管理站只能保障他们的吃穿住。

  何去何从 回归家庭是最好矫正手段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每天都是在心惊胆战中度过的,因为他们要时刻注意监护好这些孩子,以防他们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来。市救助站陆续派出了4名社工师,对孩子进行心理慰藉和教育,但是收效甚微。

  “一位在广西大学任教授的社工师,在看了孩子后无奈地摇头说,这些孩子太顽皮了,长期的社会流浪让他们养成了桀骜不驯的习性,用正常的辅导教育很难矫正。”韦木松说,由于在救助站内待的时间有些长,这些未成年人都出现了烦躁心理,不仅不服从救助管理站的服务,个别孩子还“熟知”救助管理条例,称不能监护他们超过10天。只有看到民警,他们才会收敛和老实。

  “未成年人流浪在外,原因很复杂,其中大部分是家庭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孩子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被组织在街头乞讨或者从事违法活动。”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志强说。

  李志强说,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机构都是对救助对象实行临时性救助,难以让那些已经沾染许多不良社会习气的救助对象完全转变。他认为,最好的还是让孩子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主流、回到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救助站曾碰到多起这种情况,找到家庭的送回原籍,找不到的送到明天孤儿学校就读。

  对于这11名未成年人的去向,民政部门计划加强与公关机关的协调,共同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把他们送回原籍,让孩子回归家庭和社会。(吴福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