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桥墩长参建十余著名桥梁 两获"火车头奖章"(图)

2011年09月27日 09:1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0多年来,从江西到广西,从湖南到河南,从内蒙古到湖北,从国内到国外,陈长柏一个桥接一个桥地建下来,几乎没有停顿过。
30多年来,从江西到广西,从湖南到河南,从内蒙古到湖北,从国内到国外,陈长柏一个桥接一个桥地建下来,几乎没有停顿过。

  进入2011年,黄冈长江大桥2号主墩墩长陈长柏已抹过两次眼泪了。

  一次是农历大年三十,工区全体职工家属在工地食堂聚餐时;一次是4月27日在北京,他作为“十大专家型技术工人”发言之后。第一次眼里有泪,是因为激动;第二次眼噙泪花,还是因为激动。其实,陈长柏这个参加过10余座著名桥梁工程建设的硬汉、这个两获“火车头奖章”的中铁大桥局集团劳动模范,是个很沉静、不太容易激动的人。

  从工具员到打“虎”英雄

  1974年,年仅17岁的陈长柏第一次当上了劳模。这个称号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那年秋天,高中毕业的回乡知青陈长柏参加了湖北省当阳县胡场公社的水库建设,上千人的大会战,他成为仅有的几个劳动模范之一,奖品是一把锄头。平生第一次登台领奖,捧着新锄头,年轻的陈长柏觉得自豪极了。从此,他认定一个道理:埋头干活儿就不会错!

  正因为这次当“劳模”的经历,一年半之后,1976初春,陈长柏由公社推荐,在铁道部大桥局参加了工作,成了让乡亲们羡慕的桥梁工人。

  陈长柏被分到装吊工班。在工班里,他主动当上了兼职的工具员,每天工作之余就把工班里的工具收拾整理一遍。他认真地给每件工具做保养,哪怕只是最普通的起子和扳手。渐渐地,他发现,工友们扔掉的旧工具和已报废的一些小型机具,好好修理一下,还可以用。

  于是,在归整、保养工具设备的同时,他开始试着修理一些有毛病的机具。他每天背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工具包,里面除了装着工作用的工具外,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机具的损坏情况和修理思路,晚上带回宿舍琢磨。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傅甚至工程队里的工程师。渐渐地,陈长柏不但修理自己工班的工具,也开始帮别的工班修;不但能修理工具了,还能巧用工具,利用旧料废工具自制更实用的工具。兼职的工具员岗位给陈长柏打开了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也给了他在工作中进行小改小革的机会。

  1986年,在包头黄河铁路桥的基础施工中,沉井下放时遇到困难,成了阻碍工程进展的“拦路虎”。工期一天天被耽误,技术人员和工程队的领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任装吊工班工长的陈长柏在钻孔方面已是行家,他带着十几个工友一起做起了“玩具”——好几个形状古怪的辅助施工工具,硬是在全工程队几百号人怀疑的目光中,提前20多天打趴了那只“拦路虎”。

  从此,这样的排障“打虎”的故事,在陈长柏30多年的建桥生涯中不胜枚举。

  从“科技进步”到“科技发明”

  一项项小改小革的成功,给了陈长柏很大的鼓舞和成就感,他更加热爱桥梁装吊工作了,也更爱琢磨了。但桥梁施工中有许多困难不是靠改造和自制工具就能解决的,积累了一定的施工经验后,他开始试着研究起施工工法和工艺来,开始琢磨如何在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工序、降低成本、提高工效。

  鄱阳湖大桥位于赣北断裂带,地质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施工面临极大的困难,进场几个月,工程毫无进展。陈长柏天天拉着技术人员蹲在湖边上、坐在施工船上研究新的施工思路。在反复试验中,他们探索了一套新的深桩钻孔工艺,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科技进步奖”带给陈长柏的最大收获是: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从此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起桥梁施工理论。

  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接触面的拓展,让陈长柏更有信心在施工中革新工艺,进一步提高工效,在后来的大桥施工中,他又有两次获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抠门儿”墩长爱抹泪

  改装工具和自制工具需要利用许多废旧材料,陈长柏因此把一切废旧物品都当宝贝收着,什么都舍不得丢,到了“抠门儿”的程度。

  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到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到现在的黄冈长江大桥,陈长柏一直担任墩长,负责一个水中主墩的施工组织,也负责整个墩子的生产调度和全体参建人员的生活安排。管的事儿多了,承担的责任大了,他能拿来当宝贝的东西也更多了。每一个工程,他带的队伍都很少购置新机具,但他们的机具反而比别人的更管用。

  在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施工时,陈长柏负责的主墩作业队买了一条报废的游船做施工驳船用,他发现船舱里有几张大圆桌面,立即清理收藏起来。2010年调黄冈长江大桥时,他把这些桌面也带走了,到了新工地,他用旧钢管做了支架,把桌面往上一放,再铺上桌布,工地食堂就有了8张带转动菜盘的“豪华”餐桌。今年农历大年三十,在黄冈桥工地的第一个除夕,陈长柏的作业队没有如别的作业队一样去酒店吃年夜饭,而是在自己的食堂自己的餐桌上吃了团圆饭。职工家属围满了8张桌子,虽然是在工地,但浓浓的家庭气氛在欢声笑语间弥漫,陈长柏这个作业队的家长,在举杯之时,眼里有了泪花,当然,他悄悄抹去了。

  陈长柏不是个爱哭的人,但偶尔会趁周围的人不注意时把涌出的眼泪抹掉。在黄冈大桥第一个桩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灌注成功时,他就悄悄抹过泪。最近的一次,是在北京,他在表彰会上发言之后,回到台下,回想30多年的建桥生涯,想到自己已经54岁了,还可以再好好干几年,感慨之间,眼里不觉有了泪花,当然,他赶紧悄悄抹去了。

  30多年了,从江西到广西,从湖南到河南,从内蒙古到湖北,从国内到国外,他一个桥接一个桥地建下来,几乎没有停顿过。他的妻子郭贤美,除了修国外的桥时,一直跟着他,一双儿女也一直跟着他。他当一个普通的装吊工时,妻子给他和孩子洗衣做饭;他当师傅了,妻子应他的要求还得给一些年轻的徒弟洗衣做饭;他当墩长了,妻子又按他的要求到食堂去帮着做“大家庭”的年饭。2010年刚过春节,他生病住院,给他送饭的妻子在路上遇交通事故意外受伤,他一天也没有照顾……面对新工地的各种艰苦,在武汉家里养伤的妻子每天用手机短信、用QQ留言不断地给他宽慰给他鼓气,想到这里,他又悄悄地把泪抹去了。

  现在,他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全都在大桥工地工作。陈长柏不再是一个人在建桥,他是带着一家人在建桥,用他的一生在建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慧】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