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抗美援朝老人放弃进城提干57年 曾被炮弹削去下巴(3)

2011年09月28日 09:14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明明可以进城提干 他却选择留在乡村

  1954年,郭老在朝鲜和东北经过多次手术和治疗后,回到我省残疾军人教养院休养。1956年11月,他基本康复回到家乡白沙村。

  郭社立和附近居民这两年才知道,当年负伤后,郭春年差点成了“活死人”。

  原来,1953年7月受重伤后,郭老所在团在战后清理战场时一直找不到他,郭老被兄弟部队发现后火速转到后方医院,随即和团部失去联系。598团随后向白沙村村委邮寄了郭春年英勇牺牲的“烈士证明”。当时碰巧郭老的大哥新婚,村干部害怕郭春年的老母和家人受不了,暂时把证明压下来了。

  直到1954年郭老回到河南,村里还没敢把阵亡通知告诉郭家。幸好这时郭春年回来了。

  今年80岁的李铁梁是郭老在598团的老战友,和他也是同乡。李铁梁介绍,郭春年回到白沙村后,当时县里认为他条件很好,又是战斗英雄和党员,按照政策想安排他到县政府当干部。虽然郭负过重伤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但仍可在政府从事行政工作。谁也没想到,郭春年思考了一天后,坚决婉拒了,执意要回白沙村劳动。

  “我们每次听俺妈说起这事,都非常不理解。想不通俺爸为啥要丢掉这么好的机会。”郭社立说。

  郭老家教很严,子女年轻时不敢在他面前提这事。即使妻子在世时说起,他总是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先进,这些机会应该先尽着别的同志,不能去争抢。”听父亲每次这么说时,子女们都是不理解,或认为他在打官腔,或认为父亲死脑筋、“一根筋”。至于他为什么一直这么“一根筋”,子女们从来也不敢问。

  几十年来,家人和不少邻居都有些不理解:郭春年为啥总是这么“一根筋”?为啥对自家人这么不近人情?

  国家上世纪50年代给他发放的抚恤金,最初是每月34元。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加到每月100元、200元……到目前是每月1800元。郭春年说,他丧失了劳动能力,这50多年来,他觉得都是自己给国家添麻烦。因此,每当面临迁户口、上大学、进城工作的好机会时,他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已经不少了,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更不想和更困难的乡亲争抢机会。

  明明能帮孩子们上大学或进城工作,他却不管不问

  55年前的一次选择,让郭春年从此一辈子默默生活在农村。而让他的家人至今仍不太理解的,不仅仅是这一次选择。

  在44岁的郭社立心里,有道26年仍没迈过去的坎。郭社立说,1985年,18岁的他参加高考。当时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录取率甚至不到25%。郭当年成绩已经算不错了,离大专分数线仅仅差2分。

  而按照那时的国家政策,伤残军人、立功军人家属高考可以加5分,这属于正常的加分,而郭家的情况恰好符合这一要求。郭社立满心期待着,父亲拿着证明找有关部门一申请,自己顺理成章可以上大学了,而且这压根儿不算走后门。

  谁也没想到,妻子柴冬菊反复和郭春年商量这事后,郭春年死活就是不肯:“他自己能考上就去上,考不上拉倒。”一家人都不理解老头儿为何这么死犟。柴冬菊动员亲戚做郭春年的工作,还是做不通。因为这,柴冬菊硬是和丈夫生了4个月的气。

  “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一想起来,还是很生气。”郭社立说,本来,自己的命运是可以在26年前改变的。可就是因为父亲的“一根筋”,自己20多年来只能苦守在农村,靠种地、打零工糊口。

  村民李来运介绍,不仅仅是老三郭社立,郭春年的5个子女,因为老郭的怪脾气,几乎人人心里都有道疤痕。

  1986年,国家出台政策,对一等残疾军人,允许家属进行户口农转非,政府还可以为家属在城镇安排工作。当时,郭春年的妻子、三儿子、四儿子都符合条件。但郭春年只是将妻子的户口申请为农转非,两个儿子正值找工作的时候,老人却死活不愿给儿子申请。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村里不时会有城镇企业来招工的指标。家里4个儿子,条件都符合,郭老却从没推荐过一个,还专门向村委表态:他家的儿子,一个也不要推荐,机会先让给困难的家庭。而村里和他不沾亲带故的青年,郭春年却跑前跑后推荐了10多人进城,到国有企业和机关里工作。(记者 吴泳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