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国民族文化意识趋强 大学教授吁建配套国服制度

2011年10月08日 16:55 来源:新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民族文化意识趋强大学教授吁建配套国服制度
中秋佳节,市民身穿汉服重温传统习俗。新民网 资料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自从2001年各国领导人身着“中式唐装”集体亮相APEC会议,“国服”这个概念便潜移默化地被人们重视了起来,唐装在海内外华人中迅速流行,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李延声向“两会”提交了设计国服的提案。近年来,不少推崇国学的人士都会选择汉服、唐装上身来彰显中华符号,一些地方甚至有学生身着汉服举行成人礼、谢师礼等。

  随着辛亥革命百年到来,“国服”的话题又一次被热议,究竟中山装算不算国服?国服又应该是什么样?近日,拥有国内一流服装研究实力的东华大学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研讨,会上几位专家一致认为,随着民众文化意识的增强,我国需要建立相应的“国服制度”。

  何谓“国服”尚无定义

  究竟什么是国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科教授包铭新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两次大的文化阻断,即1844年清兵入关和1910年辛亥革命,前者以满族文化颠覆了中原文化,后者则崇尚一切进步而废弃了旧有,因此目前能被真正认定为“国服”的款式并不明确,不能简单地照搬历史服装。比如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汉服运动分别以汉代和明代为主,由于时代相隔太远,无法达到百姓的普遍认同。

  辛亥革命时期,相较传统马褂与西洋礼服更为简便的中山装出现,因其功能性更强,在公务员中穿着十分普遍,并发展成举国流行的服装款式。

  那么中山装能否被视作现代国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并不认同。“比如夏天穿就会太热。” 刘晓刚认为,国服应该包含一系列款式,包含象征性元素,而不是统一制服样式。设计必须对款式、色彩、图案、面料等进行相关的规定,但又不该太过死板。

  以中国邻国日本为例,该国的“和服”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款式有很大的区别,在皇室或者典礼中,和服需要里里外外裹上好多层,而节庆游街时,却有不少人选择穿着更为时尚的简单款。由此看来,作为一种文化,服装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选择,比如祭孔的时候就不能身穿清朝服装。对此刘晓刚提出,可以考虑将我国国服设计成不同款式,分为普及版和高级版,前者具有时尚意味,后者则更具严肃性。

  此外,中国拥有50多个民族,要全达成对“国服”的统一认同,几乎不可能。刘晓刚教授认为,国服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广泛征集民意,比如建立国服款式库,让所有的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行进,通过征求和筛选,最终缩小范围确定方案。也正因如此,国服设计和制作必须要由国家牵头进行,并不能被某家单位或某个设计师简单决定。

  “国服制度”呼之欲出

  当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民族文化意识就会开始强烈。从50年代,中国一度以旗袍、中山装作为国家形象,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人在国际场合的穿着中开始有意识地加入国家元素。如今,不少中国明星在参加国际场合时,都会选择带有中国元素的服装,来凸显自己的国籍。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曾对“国服”有过相关制度。1912年10月,民国政府参照西洋服饰确立了中国华民族的礼服,不同于历代王朝改元易服,当时从官员服装开始实施新的规章,即不以等级定衣冠的新服制。西式服装参照国际惯例,中式服装则以长袍马褂为主,同时规定必须采用国产面料。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民国服制条例》重新确定了民国时期礼服式样,恢复了传统中式服装式样。当时“中山装”并未出现在条例中,公务员统一身穿类似该款式的服装。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朴素的理想主义时尚观取代了曾经的“国服制度”,对此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卞向阳教授认为,在当下民族文化意识日益增强之时,亟待再次出台相应制度,让民众生活更为丰富,让文化修养有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经历了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而如今着装理念又开始回归重视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因此国服既要继承、也要创新,更要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记者 周晏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