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功夫在赛外 浮华就必然

2011年11月03日 15:3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在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上查询发现,2010年,我国共承办国际级大小赛事350项,国家级别的赛事658项;2011年还没过去呢,国家级赛事已经超过了900项,国际级比赛超过了300项,这还没算各省的常规赛事。说老实话,比较喜欢体育的笔者先前也意识到了我们国家的赛事挺多,但无论如何没想到竟然多到这个程度:1年办1200多项,而1年只有365天,好家伙,平均1天就超过了3项,而北京、上海和广东承担了其中的1/3,怪不得有点目不暇接了。

  赛事多了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说明咱们国家的体育氛围日益浓厚,体育迷们也能借此大饱眼福。不过,前提得基于“情况正常”。广州亚运会之后,有专业人士曾经指出,整体而言我们已是无可质疑的体育大国,说是体育强国却成色不足,无论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是人均体育场地和体育消费,我们都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也就是说,我们格外看重的是精英体育,至于大众体育还是块短板。这种“不和谐音”也许是不识时务,也许是肺腑之言,关键在于我们用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心态去认识、去咀嚼。现在,如此之多的赛事,又让每每跻身其中的本报记者看到了赛事的日趋浮华,场馆建设的叠床架屋,以及城市借机大兴土木等等。我们这些电视机前的观众其实也不难感受浮华的表面,那就是各种华丽的开闭幕式,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出后人不遑多让的态势,都要美轮美奂,都要气壮山河。不用统计我们也知道,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亲临现场,绝大多数的人不过是看看“现场直播”而已,而除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这样的经典场面可以再现,人们有回味的兴致,其他的还不是问世之日就是消失之时?

  我们早就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节俭”一旦成为口号,再是奢靡的举动,往往也会祭出这块招牌,就像当下一些事后证明毫不环保的活动,之前也一定冠以“绿色”的名堂一样。很多赛事都打着“节俭办赛”的旗号,但正如本报记者所说,究竟何为“节俭办赛”、谁来衡量“节俭办赛”,却始终没有规范化的指标。不要说大型赛事了,节俭用来定义个人也是件很难的事情。晚清名将僧格林沁“每至一处,马褥一床,席地而眠。麦饼数枚,开水一碗,即为夜膳”,这是他的节俭;而像宋仁宗“好服浣濯之衣”,像宋哲宗夏天扇的是纸扇子,在我们看来寻常得不能再寻常,在他们也是节俭的表现,要留给后世传为美谈。因此,明明各种迹象佐证的是日趋浮华,在当事者自己却往往高调宣称其了不得的节约成效,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煞有其事,真是自欺欺人!

  如果我们把视线稍稍移开,还可以发现社会生活中远不止体育赛事日趋浮华,咱们的各种“盛会庆典”,咱们的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咱们的各种国内国际的“高峰论坛”,从上到下发了多少文件明令禁止,何曾收到过真正的实效?恰似宋人早就指出过的一种现象:“崇俭之诏屡挂墙壁而汰侈不少衰。”所以说真正,因为人家掰起指头来,可以正告你我这里什么什么该办没办,“节约”了多少,清单一开,手指头加上脚指头都不够用,你敢说没有实效?但我私下里还要嘀咕,如果办体育赛事或者别的什么,功夫在“赛”外,“赛”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个载体——最常见的是当成“名片”来展示自己——谈论“节俭”之类就难免属于奢侈的范畴了,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一定要“节俭”不离嘴边,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