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白粉仔”在戒毒康复所当老板 找到正常生活起点(2)

2011年11月24日 07: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白粉仔”的故事

  伍安国,就曾是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白粉仔”。

  他沾上毒品始于2000年,那时,伍安国在镇上一家企业负责陶瓷设备采购,生意场上看到有朋友在吸毒,好奇之下也开始“猎鲜”。“第一次吸的是摇头丸,第一口,吐得不行……两次三次就上瘾了。”他回忆,“那种感觉很奇妙,浑身都是劲,有时候能看到两个自己,另一个自己就跪在我对面,特别巨大。”

  慢慢地,他在这条路上越滑越远,摇头丸、冰毒……各种毒品都尝试过。“听家人说,有一次吸到昏死,还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告诉记者,也曾试着在医院、自愿戒毒所戒过好几次毒,还数次被送去劳教。“但是出来之后,又是老路子”。

  “为什么想再吸?”

  “其实每个吸粉的,问想不想戒?都想。我以前也挺上进的,但是吸了毒就什么都不想了。只要今天有的吃,明天没钱明天再说,工作、家人,都不在乎,蛮扭曲的。”尽管伍安国讨厌自己这个样子,但他承认,更令他烦恼的是,戒毒出来后,立即会被社会上的歧视和不信任包围。

  “回到社会上,别人知道你吸过毒,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有时候觉得很烦。伤心、绝望的时候,就又回忆起那种感觉了。”伍安国顿了顿,说“可能也是一种逃避吧。”

  伍安国还向记者透露了另一个心里的疤痕。他2005年戒过一次毒后,曾找了份替人收款的工作,“我的工作能力不比别人差,但别人收到款后两天内上交就行,换作我,半天就会接到老板的电话,说要急用钱,让我先打款来。”说到这里,始终表现大方的伍安国把头一低,说:“其实我知道,老板是不相信我。”

  2010年1月,他意识到,自己生理“脱毒”后需要一个心理缓冲站。于是,他跟家人一商量,来到这里“安家”。

  “大家住得像学生宿舍一样,还能定期外出探望家人,回来后尿检合格就行了。”向往平等社区生活的他,很满意这个“小社会”。

  从这里走向社会

  在三水戒毒康复所,康复人员还可以在车间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全额收获劳动报酬;可以经过“竞争上岗”,获得所里提供的园艺绿化、食堂服务、生产管理、卫生保洁等固定岗位;还可以自主承包土地种田,承包网吧、超市、美发室、小炒店、夜宵档,月平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曾经当过兵、在报社搞过发行工作的伍安国,年龄不大,读书不少,是这里的“知识分子”。去年8月,有点电脑技术的他,决定承包这里的迷你网吧。除了当“小老板”外,他还“身兼三职”——小社区里的图书馆管理员、广播站广播员和《康复小报》的编辑,每月网吧收入加上所里发的工资和地方政府补贴,能拿到2000多元。

  “夏天的时候生意好,有空调嘛,舒服。平时钱不算多,自己吃饭足够了。”他悄悄告诉记者,“最主要是能看书。”

  这个网吧兼图书馆,的确是伍安国的乐土。“知识就是力量”的大红字贴在墙头,《读者》、《青年文摘》、《杜拉拉升职记》、《全球通史》……各种杂志和社科类图书摆满了6个大书架。“以前下了班,就是看电视、打牌,看上去很炫,其实没什么意思。现在每天生活都很规律,早起放广播,白天看书、管书,晚上料理网吧,很琐碎,但也蛮有意思。”

  伍安国给记者展示了他挂在胸前的证件照,“来的时候我105斤,现在胖了30斤。”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后可能要减肥了。”

  在他的朋友中,大家都不甘心当“废人”。徐婧姐当上了生产车间的主管,是个组装自动麻将机的好手;郑老伯承包了所里的10亩田地,成了“农场主”和“鸡司令”,是每月收入4300元的“创收状元”;陈长叔在食堂当“大厨”,运用以前开过大排档的经验,把饭菜准备得有滋有味……孔文忠所长告诉记者,4年多来,康复人员中累计有800多人,将32万多元的劳动收入寄回了家。

  还有人在这里收获了爱情。

  记者了解到,4年来,共有22名康复人员在这个所里相识、相爱,6对夫妻安下了“小家”。在他们居住的两室一厅里,记者看到大红“福”字贴满墙梢,有的夫妻养起了热带鱼,有的夫妻在沙发上摆着公仔,有的夫妻正酝酿要个孩子。

  然而,也有人担心,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康复人员会不会流连忘返?

  “这里不是他们的避风港,而是走向更大舞台的中途站。”孔文忠所长告诉记者,为康复人员拓宽社会就业渠道,一直是所里的工作重点。所里为康复人员开辟了“就业直通车”,推荐表现好的康复人员到外面的企业就业,还定期组织他们到人才市场和企业,应聘面试。

  伍安国说,“等我2012年7月承包合同到期了,就到外面去,开个小书店。”他说,“卖书、租书,估计挣不了多少钱,但至少能自食其力。你们可能觉得很平常,但对我来说,是一种进步吧。”

  此时,与胸前照片上形同枯槁的人相比,伍安国恍若重生。(文中吸毒康复人员均为化名)记者 王梦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