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江西野猪繁殖加速泛滥成灾 记者直击猎杀全程(图)(2)

2011年12月23日 14:54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画外音:12月18日,《江报直播室》报道组跟随这支护农狩猎队,深入武宁山区,全程探访狩猎野猪全过程。

  主持人:吴晓虎是狩猎队成员之一。18日一早,他接到甫田乡干楼村一村民电话,说山上有野猪出没,毁坏庄稼,大约有10只以上。吴晓虎立刻联系其他队员,带上6条猎犬驱车赶往干楼村。武宁县城距离干楼村大约40分钟车程。由于该村交通不便,车只能停在村口对岸的河边,吴晓虎与队友带着猎犬涉水入村。此时,已是上午10点。路上,6只猎犬不停地以撒尿的方式“做记号”,走走停停嗅嗅,搜索野猪留下的气味。大约走了2小时崎岖山路,队员们发现了新的野猪脚印,。

  捕猎野猪,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依靠猎犬发现目标。虽然山脚下发现了野猪踪迹,但循迹上山,野猪却踪影全无。终于,在翻过几座山头后,下午3时许,猎犬兴奋起来,长着獠牙的野猪现形了。

  镜头三:“嗷嗷嗷!”猎犬狂叫。吴晓虎和他的队员们在距离野猪30米远的位置隐蔽起来。此时6只猎犬已对一只黑色中等大小的野猪形成合围之势,猎手端起枪,选择好射击角度,一声枪响,猎狗迅速扑向野猪撕咬。不一会,野猪终于瘫在地上,动弹不得。

  吴晓虎(武宁县护农狩猎队队员):通常捕猎时我们都会直接射击野猪前肩胛的心脏要害部位或是颈脖,让其一枪毙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野猪受伤后会更加狂躁凶猛,并扑向猎手,其獠牙尖锐,如果被咬很可能致命。狩猎时,我们除了枪,还一定会带猎犬,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寻找野猪踪迹,在危急时刻还会挺身而出挽救猎手性命。

  张聘金:野猪有时比老虎都厉害,所以队员在狩猎时常常会遇到危险,这时猎犬就会冲上前护主。我们有一位来自传南乡的老队员,叫孔长金,在2009年一次狩猎行动中,他养了七八年且经验丰富的猎犬“大黑”不幸丧生。在狩猎时,他开枪打中野猪的肚子使其发狂,野猪迅速冲向孔长金,为使孔长金逃脱野猪的追击,“大黑”猛地一跃咬住野猪屁股,孔长金回头迅速扣动扳机将野猪击毙。不幸的是,子弹穿过野猪后,又射入紧挨着野猪的猎犬。在花去数千元治疗费后,“大黑”还是“牺牲”了。事后,孔长金含泪将猎犬安葬到自家山后,并为其立了一块石碑。狩猎队员失去猎犬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所以每当有猎犬死去就会将其安葬,以示对“战友”的怀念和尊敬。

  生物链勿缺失 生态保平衡

  画外音:近年来,野猪数量猛增,不仅大面积损坏农作物,还对百姓的生命造成威胁。省政协委员专门提案在重灾区猎杀野猪,控制危害。根据野猪的资源量,制定相应的捕杀指标。一般猎杀数量控制在总资源量的10%左右。

  主持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年来野猪如此泛滥?

  戴年华:野猪的大量增长无疑是生态环境得以好转和野生动物保护见成效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我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城乡造林绿化等工程的实施,我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较之前大有改善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野生动物繁殖加速。

  除了生态的好转,野猪的原始生存环境遭受破坏,生态链断裂是野猪增多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使位于生物链顶端如虎、豹、豺、狼等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绝迹,造成生物链的缺失,生态系统失衡。所以当自然环境开始恢复时,野猪没有了这些天敌,成为生物链的顶端,于是泛滥成灾。

  主持人:应该如何解决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使其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

  戴年华:物种种群数量在自然界中生长有一个自然调控抑制过程,如果物种数量少,食物源多,该物种就慢慢增长,而当食物减少,其增长速度又会变慢,仍至停止,如此循环往复,达到物种种群数量的动态平衡。

  如果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形成优势种群并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危害时,合理的捕猎是可行的。这不是对生物链的破坏,而是为了使环境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需要制定合理的狩猎计划。比如专家需要根据这个地方的野猪种群数量、密度、种群增长速度、环境容量等,计算出合理的狩猎限额,狩猎量必须少于其增长量,这样就不会影响该物种的持续生存。

  其实,野猪下山盗食庄稼,和它的栖息地改变有关。我省丘陵多为人工林,阔叶林较少,满足不了野猪的胃口,只好对山上毛竹、笋尖“下手”,秋季时就下山践踏农作物。除此之外,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延伸,侵害了动物栖息的环境,不可避免会与动物产生矛盾。因此,在合理捕猎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野猪回归到它们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中去,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人与动物之间才能各得其所。但这还需要一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漫长过程,生态环境的保护仍任重道远。(记者 肖 蓓 徐黎明 杜金存 实习生 熊杨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