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小悦悦家人分住三地求解脱 称忘记她但别忘这件事(2)

2011年12月26日 16:34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质疑

  小悦悦离开之后,王持昌陆续捐赠了多笔捐款。10月31日,王持昌向白血病患者陈良发捐出6万元;11月2日,他又向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孩李惠千捐出3万元。

  但在捐款之前,这个家庭依旧沉浸在哀伤中,王持昌不愿出门见人,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了质疑:王家想要吞下捐款。

  王持昌不愿回应这些质疑,“我在处理一些事情,有关于悦悦的,也有关于捐款的,我说到就会做到。(那些猜测带来的)伤害也无所谓了,没有比失去女儿更痛苦的。”

  冠县东北召村村民对这一家人的评价不错,王持昌和家人回来后,村民陆续赶来安慰他们。远离网络的村民听到这些质疑,用淳朴的话表示了愤慨:“这不是往人家伤口上撒盐吗?”

  王持昌的确有些为难。丧女之痛犹在心中,质疑却如同利刃又挑开了开始结疤的伤口。他必须解释为什么不将善款直接交给慈善机构或者一次性捐出,毕竟这样会轻松很多。

  王持昌希望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媒体核实求助者的情况之后,自己再将善款交给他们。他不会一次性将全部善款交给一名求助者,而是尽可能分给多名求助者,同时通过自己的力量引起媒体对这些求助者的关注和报道,从而发动社会给这些求助者捐款。

  但在部分媒体报道中,曾经温暖过王持昌一家人的捐款,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对于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来说,这些质疑让他难以接受。

  从法律角度来说,遗留善款属于“赠予”的财产,受赠人可任意对其处理,即使留下来也不违法。但按照惯例,在处理遗留善款时一般坚持“善款善用”原则,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受捐者将捐款再度捐给他人的情况。

  但小悦悦离开后,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却在迅速变化。“公开是一种责任,是对献爱心者的一种回应。”这种上升到道德高度的评论,让王持昌承受着莫大的压力。有人质疑捐款总数不止27万元,有人质疑王家迟迟没有将全部捐款转捐,是有私心,而王持昌的解释却被这些声音淹没。

  颁奖

  这是王持昌不愿意任何人再去打扰家人的原因之一。“我希望家人能安安静静过日子,不要看新闻,不要想到录像,也不要听那些争论;我也希望大家淡忘小悦悦,但不要淡忘这件事,再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伸手帮助。”

  这些快速的转变,陈贤妹同样看不懂。她是“小悦悦事件”中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录像中的第19个人,她用自己捡破烂的双手抱起了小悦悦。

  如今她已成为一个道德“标杆”。适逢年底,任何一场有分量的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都少不了这个身高只有1.4米的阿婆。

  某个颁奖礼为陈贤妹准备的颁奖词是:“陈贤妹为我们坚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她用不到1.4米的身高为我们撑起了明天的信念,一个拾荒阿婆为我们拯救了良心。”

  但媒体的聚光灯却没能照到她生活中的无奈。“小悦悦事件”之后,她被原来的雇主辞了工,在房东的威胁下不得不搬出在五金城附近租住的房屋,原因是“他们忍受不了那么多的媒体”。

  随后的演变就有些落入“俗套”了,陈贤妹在经过了表扬阶段后,毫不例外地迎来了质疑。

  “每一次县里来车接她出远门,就会有人议论她又去拿奖金了。村里的谣言很多,有人说她从北京拿回家30万元,有人说她的银行存款超过了100万元,还有人上门来借钱。”陈贤妹家人说,她很想过安静的生活,但事态发展已经超出了她个人控制的范围,她不得不参加各种评选,然后经历舞台中央的万众瞩目和现实中的冷言冷语。

  与温暖的南方相比,冠县东北召村的冬天很冷。王持昌一家人经常会梦到小悦悦,她永远是两岁的样子,穿着花裙子在院子里跑,院子很大,没有车来车往。(记者 张子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