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通讯:湖北利川“信义人家”四代人为乡亲义务摆渡

2011年12月31日 16: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恩施12月31日电 题:湖北利川“信义人家”四代人为乡亲义务摆渡

  作者 上官纯青 姚祯发 谭启明

  湖北利川市文斗乡的沙岭村,郁江河从村前穿流而过,在郁江河边有一户徐姓人家,祖祖辈辈都是撑船能手。就在这美丽的郁江河畔,徐家人演绎着“百年义渡”的感人故事。

  四代人义务为乡亲摆渡

  日前,记者穿过绵绵群山,辗转数十公里,来到郁江河边的沙岭村,见到了正在为乡亲们义务摆渡的徐生华,他告诉记者,他接过船浆时在徐家摆渡的历史上已经是第四代人了。

  郁江发源于鄂西佛宝山,在武陵山区深处的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由东向西倒流3800里。在郁江上游河畔的龙口渡口,徐生华每天都在80来米宽的河面上来回摆渡五六十趟,365天天天如此,而从不收一分钱,常年义务为乡亲们服务。徐生华说,“主要是为了老百姓方便出行,平安回家。”

  沙岭村居住着1000多村民,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因水而生,人们走亲访友,赶集上学,甚至下田劳作,都要经过郁江河,河上一直没有桥,因此南来北住的人都要乘船过渡。而住在郁江河岸的徐家人历来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祖祖辈辈都是撑船能手,于是徐家人便常年义务为乡亲们渡船,并一直沿袭至今。

  早在清朝时期,徐生华的曾祖父徐少斗就在沙岭村附近的堡上和龙口一带义务为村民们摆渡,后来依次是祖父徐中梁、父亲徐家权,当三年前徐生华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浆时,他已是名符其实的第四代船工了。

  而这四代船工都是义务摆渡,并世代相传,前前后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为祖训放弃外出务工挣钱

  “起初不愿意撑,因为没得工资。”徐生华憨厚的告诉记者。起初,当年迈的父亲提出让他继承祖业在渡口为村民们义务撑船时,风华正茂的徐生华确实不愿意,因为他看到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自己也想出去闯荡闯荡。然而在父亲徐家权看来,只要村前的这条河一天没有桥,这个船就必须得撑下去。徐家权告诉儿子,“要有人撑船才行,平时老百姓吃的盐,买点东西,都得到河对岸去买。”

  徐家权从小命苦,四岁时父亲病世,八岁那年,二叔告诉他,父亲临终前留下遗愿,要他继承撑船这一祖业,以便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随后,年少的徐家权就跟着二叔一道撑船,到16岁时便独自掌篙一直到现在。如今徐家权年逾古稀,便决定将船浆交给徐生华,好让撑船这一祖业后继有人。

  徐生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便打消外出务工的念头,毅然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浆。

  遇急事可随叫随到

  每天,当徐生华在河面上来回摆渡时,徐家权便带着孙子来河边玩耍,看着儿子娴熟地撑船渡河,老人心里感到十分欣慰。每当夕阳西下,老人也会享受一下江边垂钓的乐趣,而更多的时候是和儿子一道清理江中的漂浮物。

  徐家人为乡亲们撑船不仅不收钱,还坚持做到随叫随到,遇有急需,即使是半夜三更也不例外。徐生华介绍,“干我们这个行当,一般晚上是不允许撑船,但有一条,遇有人急病或急事就必须去撑,就是睡了也得起来撑。”有一次,村自里一个人喝了农药,已是晚上12点多了,当时,徐家人不但及时撑船渡河,还帮助把这位病人连夜送到了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病人终究脱离了生命危险。

  百年间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在徐家人百年义渡中,仅划烂的木船就有二三十条,但从没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如今,徐家新一代船工徐生华又操守在龙口渡口,只不过是木船换成了铁船,竹篙变成了船浆,而永远不变的,是徐家义渡百年的奉献精神。

  村民们告诉记者,徐家人撑船的态度非常好,随喊随到,东西重了会帮忙背上崖,小孩和老人过河会掺扶一把,但给他们什么报酬都不要。(完)

分享按钮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