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清明·家祭·民族魂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通讯:清明·家祭·民族魂
2009年04月06日 1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南京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清明期间来这里“扫墓”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每天超过4000人。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上海四月六日电 题:清明·家祭·民族魂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刘淇

  捧一抔黄土,烈士刘贵彦的七旬老母缓缓蹲下身,对着儿子的衣冠冢哽咽道:“儿子,咱回家吧!”生离死别的灼痛在遥遥相思了二十五年后,终于在今日有了些许安慰。

  二十五年前,年仅二十六岁的刘贵彦在老山自卫反击战中因舍身抢救战友而光荣牺牲,遗体被安葬在了当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烈士陵园。路途遥远又负担不起路费,每年清明,家中二老只能怀抱照片,痛苦地咀嚼黯然心碎的滋味。

  六日,在社会各界慷慨帮助下,刘贵彦安葬及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滨海古园“英烈苑”举行,七十五岁的老妈妈孙杏英止不住深情:“二十五年来从未放下过的心,今天终于可以放下了。”

  黄菊、百合、马蹄莲……烈士的家人、战友、同学,还有几十名志愿者、学生自发前来,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人们默默地献花、鞠躬,动情地追忆往事,为清明这个一般意义上的家祭之日写下了“敬贤思齐福德长”的完美注解。

  诚然,从清明自去年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传统的清明文化开始呈现出全新的复兴景象。当代的清明文化已超越狭隘的家祭层面,上升到对民族之魂的追寻。

  在各大墓园,人们欣喜地发现,以往鞭炮、纸钱、香烛的“老三样”,已被鲜花、心灵、黄丝带等新元素所取代,没有了“风吹旷野纸钱飞”的嘈杂,多的是一份清明的心境和情怀。

  文明祭扫的同时,清明前后各式海葬公祭、百姓公祭等“公祭日”也逐渐增多,击鼓、献花、诵文、敬香、行礼……当公祭的主角由历史名人悄然转变成普通市民时,人们发现,共同追念的意义在此已远远超过了家庭祭扫这一略显狭窄的范畴。祭祀,在古代是向神灵祈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而今则增添了缅怀、悼念之意,并以凝聚民族情感,共同振兴中华为主旋律。

  “一祭先贤,敬意绵长。先贤在前,大河逐浪,万涓归海,气象辉煌。”这是清明之际上海福寿园内“社会各界清明感恩纪念仪式”的一段致辞,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写下自己的清明纪念文字,向感恩信箱投递“清明感恩文化卡”,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慎终追远,才是清明节的真正意义。

【编辑:庄百万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