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新年炒股如何“让财富飞” 关注五大热点

2011年01月04日 13:58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回顾2010年股市,从上半年推出的股指期货到下半年出台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从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到贯穿全年的楼市调控措施……影响市场行情的因素不断涌现。展望2011年的股市,又有哪些因素将对市场产生举足轻重影响,值得投资者关注和期待呢?

  关注1

  通胀压力何时缓解?

  过去的2010年,通胀可谓是牵动股市神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京股民张晃清楚记得,在2010年11月份身边的蔬菜、水果、衣服价格都呈现快速上涨时,他的股票却开始连续一个多月的调整,“上半年赚的钱基本上全赔回去了”。

  回顾大盘走势,正是从2010年1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涨幅创25个月新高之时起,股市在经历从2573点到3186点的大幅上涨后,截至目前已持续一个多月的调整。此后,11月份CPI创出28个月新高,央行接连数次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措施,验证了市场预期的“CPI上涨——紧缩措施出台——股市进一步调整”这一逻辑。

  无疑,这一逻辑在2011年仍将是悬在股市投资者心头的达摩克利斯剑。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工作重点是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抑通胀三者关系,并且将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张晃坦言,他在2010年12月份已卖出手中的大部分股票,“CPI持续高位,短期内不会再入场”。

  记者采访发现,市场机构普遍认为,在监管机构接连出台货币紧缩措施以及物价调控措施背景下,CPI进一步创新高的可能性很小,2011年CPI走势或将呈现前高后低,通胀压力有望逐步缓解。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指出,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控制通胀的能力,调控措施如果力度足够,都能够解决通胀问题。通胀率在未来几个季度内持续居高不下的风险很低。

  关注2

  货币政策如何演变?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度上调基准利率,每一次政策出台,都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并引发市场强烈反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专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是贯穿2011年的政策主线,上半年,对通胀加剧的担忧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动用货币政策加行政政策诸如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信贷控制和价格管制来减轻通胀压力将成为政策的主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央行2010年已两度加息,一年期定存利率仍只有2.75%,远低于CPI涨幅,“负利率”仍在持续。

  对此,业界人士几乎无一例外认为,2011年仍有加息必要。乔虹表示,当前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通胀;中金公司也认为,今年通胀压力前高后低,因此紧缩措施将可能集中在上半年。

  西南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张刚分析说,一方面要抑通胀,另一方面要保增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进退维谷状态,以目前密集紧缩的货币政策看,为了顾及民生不可避免要阶段性牺牲经济的增长。2011年股市走向预计下半年有望得以改观。

  关注3

  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回落?

  宏观经济向好是股市向好的根基。在当前紧缩政策预期明显的环境下,不少投资者提出疑虑,2011年经济复苏的势头是否会出现转折向下的情况?2011年上市公司利润增速还能否保持2010年的水平?

  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大趋势依然向好。乔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衡,内需已成为主要增长驱动力。

  不过,一些研究机构表示,考虑通胀可能维持较高的水平,趋紧政策影响流动性,2011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可能比2010年稍低。

  国信证券预计,2011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在14%至19%左右;中银国际则预计,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为18.1%;中信证券的预计是2011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将达到22.14%。与之对应,市场普遍预计,2010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将在30%以上。

  与此同时,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2011年市场整体估值中枢将继续稳定在当前水平。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祥生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大盘股低估和小盘股高估并存的局面将持续存在,直到经济转型顺利完成。

参与互动(0)
【编辑:郭嘉】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