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新股发行再挤泡沫 踏上价值回归之路

2011年05月24日 07:5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高价发行的一级市场出现降温迹象,5月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回落至36.53倍,而上一次首发市盈率低于40倍还要追溯到2009年7月新股刚刚恢复发行时。在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高烧”后,新股发行踏上价值回归之路。

  早在2010年年初,关于新股发行估值过高的讨论就相当热烈,但新股发行市盈率仍是一路攀升,当年12月达到历史最高的75.88倍。随着新研股份以150.82倍市盈率发行上市,这场IPO的盛宴可谓达到顶峰。

  从首发市盈率下降的原因来看,一方面是来势汹汹的破发潮。统计显示,截至5月23日,今年以来上市的131只新股中,有98只股票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破发比例高达75%。当破发成为大概率事件时,“打新”只赚不赔的铁律被击得粉碎。一级市场投资者对于申购变得愈发慎重。

  另一方面是二级市场小盘股估值不断降低,倒逼发行市盈率回落。今年1-5月首发平均市盈率分别为72.91倍、55.42倍、55.59倍、55.61倍和36.53倍。在发行方溢价融资冲动的影响下,虽然大量新股出现破发,但破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2-4月首发市盈率依然维持在55倍左右。而5月首发市盈率骤降,市场因素则是重要推手。作为小盘股的代表,创业板成为本轮回调的“重灾区”,5月23日创业板指数收报840.90点,虽然略高于历史低点,但平均动态市盈率已降至46.20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不足50倍的动态估值显然已经难以支撑55倍以上的首发市盈率,“降价”发行成为融资方的必然选择。

  在IPO融资过程中,过高的发行价是造成首日破发以及上市后不断下跌的元凶,这使得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同时“受伤”,融资方则成为“赢家”。除了利益分配不公平外,高价发行对于A股市场有着更深层次的伤害。

  首先,偏离了股市的融资功能。2009年7月以来,新股发行的超募资金总额达3622.96亿元,超过去年IPO的融资总额,超募比例为108.10%。回顾历史,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的三年间,新股超募资金总计1156.57亿元。股市的融资功能应该体现在资源配置上,让资金流向上市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而现实是,这3622.96亿元大多数变成了上市公司的银行存款。本应优化配置的资金,由于高价发行的持续发酵,变成了闲置资源。

  其次,破坏了股市的融资功能。由于定价过高和破发现象十分普遍,监管层在释放IPO融资规模时变得愈发谨慎。虽然目前新股发行节奏依然很快,但从2010年12月以来新股发行股份数量均在10亿股以下,连续半年时间没有大盘新股发行。除了考虑到大盘股发行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外,高价发行的叠加效应也让监管层颇感头疼。

  如今新股发行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一个突出例子是,创业板的雷曼光电、鸿利光电分别于今年1月和5月上市,不仅所属细分行业相同,2010年销售毛利率也处于同一水平,分别为36.56%和35.60%,但首发市盈率却有天壤之别,分别为131.49倍和32.04倍,相差3倍以上。相同的企业,却有着巨大的估值差异,当定价跟着感觉走的时候,融资也就变成了“圈钱”工具。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监管机构在完善发行制度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不过A股市场重融资、轻投资的现象依然严重,在溢价收益的利益驱使下,一级市场融资容易产生“泡沫化”,进而推高二级市场风险。从目前情况看,首发平均市盈率从75.88倍降至36.53倍,缓解了估值压力,但造成高价发行的根本原因并未解决,一旦市场环境走暖,高价发行的情况恐怕还会卷土重来。因此,只有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询价和定价机制,才能有效解决高价发行问题。记者 刘兴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