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中国概念股遭遇“寒流” 回归境内成新选择

2011年05月30日 11:17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份以来,一向受追捧的中国概念股遭遇“寒流”。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出现普跌,IPO企业的破发更是屡见不鲜。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究竟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中国概念股华尔街失宠

  进入5月份,中国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技术企业纷纷登陆美国市场IPO,形成一股小的赴美上市潮。但与此前上市即受到热捧的待遇所不同的是,这批企业的美国IPO之旅并不顺利,甚至出现集体破发现象。

  北京时间5月11日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世纪佳缘以11美元开盘,开盘3分钟后很快破发。5月12日晚,本月4日在纽交所挂牌交易的人人网也陷入破发魔咒,创下13.04美元的历史新低,较IPO首日创下的20.9美元历史最高价下跌37.61%。再加上当天上市就破发的网秦,5月赴美上市的三家公司都破发。

  此前,已经有不少中国概念股遭到了华尔街的“抛弃”。2009年转板到美国证券交易所的山西普大煤业因一篇质疑文章股价暴跌,并接受相关调查。

  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由于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担忧加深、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加大等,市场总体环境趋弱,股票价值也随大势回调。”

  “一些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存在估值偏高的问题,海外投资人对此类非本土企业的了解有一个过程,在价值发现中,股价的振幅会加大。”李大霄分析说。

  也有分析认为,“造假门”令中国概念陷入诚信危机,导致股价大幅下跌。比如,网秦在招股说明书中称,截至去年底,公司在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的份额为67.7%,其竞争对手奇虎360仅占8.6%;但艾瑞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刚好相反:奇虎360占61.7%,网秦占8.5%。

  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呈两极分化

  尽管A股于前年推出了创业板,但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热潮并未减退,反而呈现增长趋势。彭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世界各地以红筹方式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总数约为766家,仅2010年就达到创纪录的112家。其中,创新型行业的企业约占红筹企业总数的30%,2010年赴美IPO的企业有40%属于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这其中不乏优酷网、当当网、奇虎360等明星级企业。

  分析人士认为,内地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原因有多种,A股市场财务指标等标准严格是一方面,而更多企业是不符合A股在独立性、规范运行、持续盈利能力、募集资金投向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A股上市进程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选择海外融资。

  “近年来到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优质企业估值很高,而另一些公司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近期出现的境外上市公司被做空的现象与这些企业自身的问题有关。”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行人士说。

  比较红筹企业IPO定价的市值及截至2010年底时企业的市值可以发现,约49%的企业市值比IPO时上升,其中香港上市的企业有68%市值上升,美国的企业只有41%市值上升。“这说明红筹企业中既有优秀者,能带给投资者回报;也有的品质不佳,使投资者遭受损失。”上述人士分析说。

  应对市场严监管 中国企业还需修炼

  实际上,看似美好的海外上市之路并非坦途。我国有相当部分的海外上市企业遭遇过法律纠纷,特别是在集体诉讼相当普遍的美国。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有近10%都遭遇过集体诉讼。

  李大霄分析说,美国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程序简单,但监管较严格,违约成本很高,做空能获利的机制鼓励做空者深挖造价及违规。

  根据美国的发行制度,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完全信息披露”,即必须确保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的真实、全面、准确,并对不实陈述所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中国企业很容易违反信息披露的义务,重要信息披露不及时,部分中国企业缺乏信息持续披露理念,甚至总是抱着能少则少、能不披露就不披露的心态。”北京天问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说。

  但在美国投资者看来,规范的财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披露表现出的是上市公司面对股民起码的社会承诺和职业精神,因此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及时性事关企业生死,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及时就会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

  据介绍,在美国市场,有一批紧盯着上市公司一举一动、专门以提起集体诉讼为生的律师,企业信息披露稍有不慎,马上提出集体诉讼。实际上,近期,不少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开始面对退市问题。其中,有的是因为公司存在问题,达不到监管要求而被迫退市;另一种是在海外市场市盈率偏低,企业自主选择退市,回到香港或内地重新上市。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陶俊洁 余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