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券商合资再掀热潮 多重矛盾“涛声依旧”

2011年06月10日 09: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0日在沪开业。此前已有华英证券摆开“喜宴”,此后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证券、花旗与东方证券又将携手,新一轮券商合资热潮再起。然而,管理权纷争、业务定位、文化融合正深深困扰合资券商。

  国际板是新诱因

  此轮合资热潮因国际板渐行渐近而备受关注。

  “最近国际大行尤其是美国的投行对合资比较积极,它们不愿意做市场前期的培育,现在很积极地进来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际板的业务机会。”一名与国际投行多有接触的券商高管表示。同时,国内一些券商的想法是,自身现有投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不大,未来要在国际板上分一杯羹,势必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合资可视为一个捷径。

  苏格兰皇家银行曾称,该行最近在香港成立新的投行团队,将以IB(介绍经纪人)的角色为其在国内的合资公司——华英证券介绍有意向到国际板融资的欧洲跨国公司。

  每一批合资公司都有其诞生的独特背景。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于1995年共同成立中金公司,揭开中国合资券商的序幕。此后的16年间,先后诞生过十余家合资券商。作为合资券商的第一批代表,中金公司、中银国际等诞生于中国加入WTO前。在中国加入WTO后,华欧国际、海际大和、长江巴黎百富勤等相继成立。此后,在国内券商进行风险处置时,相继诞生了瑞银证券和高盛高华这两个特殊案例。2008年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前夕,中国证监会宣布批准瑞士信贷与方正证券共同出资设立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由山西证券与德意志银行共同组建的中德证券于2009年成立。

  国际板或许只是一个新的诱因。近年来,中国企业IPO数量飞速增加,中国的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连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安永的报告称中国及新兴市场的IPO正领跑全球。这或许给了中外券商很好的“联姻”理由。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的市场比较火热,合资券商的生存环境比前几年更好。同时,证券公司的整体状况更强一些,外方投资的风险也小一些。

  合资券商困局待解

  “也许我不知道怎么能成功,但我清楚合资失败是怎么回事。”一名曾主导设立合资券商与合资基金公司的券商高管表示,在热络的联姻背后,合资券商面临的问题不少。长江巴黎百富勤、海际大和、华欧国际都曾出现令“婚姻”破裂的问题。这给新一轮的联姻投下了阴影。

  “合资双方的诉求不同。”一名合资券商的前任高管表示,前几年外资方纯粹是要在国内培育市场,因为以前国内市场承销单子小,如果是发行H股的项目,它们有香港团队去做,不需要在国内合资。国际板要来了,国内市场的“大蛋糕”当然不能放弃。国内券商的想法和以前差不多——借力外方提升品牌和公司的竞争力,希望在管理、技术、产品设计、外部客户上都有新的尝试。

  更为重要的是,合资双方在管理权上如果未能达成默契,则会造成“争斗吵架”不断,高管更迭频繁。业内人士表示,外资方大多希望掌握管理权,美资尤其强势,但在眼前的规章制度下,外资只能占三分之一的股权。这种限制是否会影响合资券商的经营管理?市场人士见仁见智。目前,外方管理的合资券商包括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瑞信方正、中德证券等。相对而言,这类公司的业绩表现比较好。特别是瑞银证券,虽然外方所持股份比例不高,但掌握管理大权,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可圈可点。“中小规模的券商如果想通过合资券商去壮大是不现实的。外方最终的想法是拿到牌照,要么就是整个收购。”一家合资券商的高管对此感触颇深。

  正是双方的诉求和出发点不同导致合资券商的矛盾不断。长江巴黎百富勤最终和平分手,海际大和多年颗粒无收,华欧国际被重组。有合资公司的员工举例说,外资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会把很多业务放到香港公司去做,而不会放在合资公司里让中方分去大半收益。在业务策略上,外资本着慢慢培育市场的原则,不在乎亏损几年,但中方很难忍受不赚钱。再则,外方的风险控制非常严格,中方则认为需要灵活一些以免失去业务机会。

  “我不认为新的合资券商有值得看好的地方。”一名在外资投行担任研究主管的人士坦率地表示,在他看来,最难处理也最密集的摩擦来自管理方式的矛盾。中资公司习惯“伞状”管理,而外资公司习惯矩阵式管理。这两种方式截然不同,导致沟通问题一大堆。

  无论成败如何,合资的进程仍在继续。据悉,长江巴黎百富勤在“离婚”后不久起了“复婚”的念头,但外方已经选择了另外一家小券商“谈婚论嫁”。外资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国内券商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壮大的途径。 (记者 朱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