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创新总撞车收益难悦众 基金产品突围"找不着北"

2011年08月03日 09:2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几年,老基金份额不断缩水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困境突围?基金公司拼份额靠首募,拼首募规模靠产品,则成为基金业的共识。但一些新产品可以一炮打响,当天售罄;一些新基金则需费尽工夫拉来帮忙资金才能完成发行。也因此,引发了业内关于公募基金是否该做绝对收益的争论。

  绝对收益的诱惑

  产品创新,是基金公司困境突围的首选。近年来,基金产品向绝对收益延伸是业内一直在探讨的主题。而在这背后,渠道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银行更青睐低风险产品,因此基金公司与渠道联合开发的一些分级债基、保本产品发行效果不错。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绝对收益产品上突围,或许是一个较好的方向。

  有基金公司总经理则表示,在“绝对收益”的认识方面,公众的心理期待与实际的绝对收益产品之间是有差距的。“基民的要求是市场不好的时候不能亏钱,市场好的时候,你也不能跑输指数太多。但真正的绝对收益产品是让你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不亏钱或少亏钱,但在市场好的时候,你能耐得住寂寞,不去追市场涨幅。”这位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众现在的这种心态令真正的绝对收益产品很难在公募渠道上发售,所以“绝对收益”更适合较高端的一对多产品市场。

  “我们做过统计,我们的客户平均户均3万元的投资额,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产品策略必须从小基民出发,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发行什么。贸然杀入绝对收益产品,未必是个好主意。”这位基金公司总经理说。

  但从近两年一对多产品的实际操作来看,投资者也很难做到“心如止水”。一些公司前期表现领先,所以迅速复制同类产品,但随着市场的波动,较为激进的配置令投资者亏钱时,投资者表现激烈,不乏提前退出的。因此,目前一些市场化较强的渠道正在积极尝试另一种一对多产品,或许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办法,即以一个券商或银行分行客户群作为主体,与基金公司沟通开发一类针对性较强的产品。因为沟通较为充分,产品能够度身定做,在风险和收益间更容易找到平衡点。

  创新产品不叫座

  而谈到创新,不得不提到近年来基金公司普遍开发的分级基金。自2007年首只分级基金开发之后,经过数年的发展,普通分级股票型基金、分级债基、分级指数基金陆续问世,但从首募规模看,却有很大差异,有的一日售罄,首发规模达到一百多亿,但更多的仅有数亿规模,二级市场交投并不活跃。

  “创新产品的发行,在论证上花费了大量时间,销售时花在市场教育上的时间也很长,但发行的效果未必能够超过常规产品。”有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规模看,首只分级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为50亿,比第二只分级股票型基金130亿的规模要小得多;首只分级指数基金首发规模32亿,也并未与同期发行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拉开距离。而近两年在二级市场上颇受欢迎的银华深100分级基金,首发规模仅为20亿左右,打开申购之后,规模更减少到10亿。唯一较为乐观的是分级债基,在股票市场较为低迷的时点发行,多次出现一日售罄的场面。

  “国内市场逢新必炒的心态现在没有那么强烈,新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教育工作,但这样的教育可能是造福后来人,不一定能在自己的首募规模中体现出来。但无论是股东还是公司绩效考核,都对首募规模特别重视。从成本收益核算来看,有没有必要申报此类产品,在以后的论证过程中,肯定会作为重点来讨论。”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从近年发行的新基金来看,采取贝塔策略的产品逐渐增多,也有基金公司总经理坦言,长期而言,未来公司新产品将以贝塔策略产品为主,务求“系列化、精细化、工具化”,但对于首募规模偏小的问题,他也表示了无奈。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各个公司发行新产品时均会提及“丰富产品线”,但若发行规模过小,事实上占用了大量的渠道资源,公司也会再三论证。尽管近几年通道不成问题,但基金公司创新的脚步仍然不敢迈得太大。

  创意“撞车”的尴尬

  “某某公司热卖的产品我们原来也想过要开发,没想到让人给抢先了。”在采访中,中国证券报记者数次听到产品开发人员这样的感叹。由于国内投资工具相对单一,加上基金公司对宏观策略的看法相似,不约而同看好某种产品的情况十分常见。而随着多通道制度的实施,基金公司之间“撞车”的几率更是大大增加。

  今年上半年,受诺安黄金基金热卖的影响,不少基金开发贵金属及资源类QDII产品,曾经出现同一周两只类似的资源类基金同时获批的情形,另外,挂钩油气等能源类的基金也在呈报途中。在指数基金的开发上,基金公司对一些指数资源的争抢也曾出现“白热化”现象。但产品可以复制,市场情况与国际局势不可复制,有业内人士戏言,这些产品的撞车,“活生生地把蓝海又给变成红海”。

  渠道也有抱怨。“2010年年底好多公司都在发行中小盘基金、消费类基金,要是提早两个月就好了,小盘股有行情,消费类也是一波一波地涨,基民有信心。但过了年,小盘股跌个不停,让我们怎么卖?”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一位姓范的理财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11年年初时缺乏赚钱效应,加之同类股票型基金发行密集,有一只需要重点保证的新基金最后也只卖了不到十亿的规模。

  事实上,新产品申报开发存在周期,因此基金公司在产品定位时,会选择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方向,但也力求做到面市时适应市场表现。但从目前来看,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准确预料到未来四个月到半年后市场的变化,一旦判断出现较大偏差,产品发行就会事倍功半。 (记者 江沂)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