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个人投资者连年“逃离”公募基金

2011年08月10日 11:3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8年以来,公募基金因再无赚钱效应,投资者对待公募基金的热情也渐趋冷淡。2010年A股市场经历了下跌的走势,上证综指从年初的3277.14点跌至年末的2808.08点,年中最低2363.95点。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日公布了2010年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情况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让读者得以全景式地观察个人投资者近年在公募基金市场上的变化与得失。这份报告也有益于让个人投资者明晰自己在这一市场上的位置、趋势。个人投资获利处于什么水平,了解基金市场是在扩大还是缩小等等。

  焦点1

  赚钱的人越来越少仅44%投资者获利

  中国证券业协会2010年底经由基金公司向个人投资者进行抽样调查,共有50家基金公司提交了60744个样本。

  最终形成的数据显示,2010年34%的投资者通过投资基金获得了盈利,这一比例较2009年的55%大幅度下降;且从2010年看,只有44%的投资者自投资基金以来获得盈利,这一比例较2009年的48%下降4个百分点。

  中证协的统计口径中,盈亏不明显的被归为“盈亏不大”一类。44%的投资者投资基金以来有明显获利,较2009年下降,显示出基金在最近数年的赚钱效应仍不是很明显。在这份报告中,70%的投资者投资年限在2年以上。

  焦点2

  持有基金的人越来越少有效账户数连年缩减

  最近几年来,由于基金的赚钱能力不能凸显,买基金的投资者实际上连年减少。中证协的数据显示,基金成为投资者常用的投资工具是从2007年开始的,但在2007年之后,有效基金账户数连年缩减。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开放式基金投资者账户总数为19533万户,较2009年增加了892.73万户,这表明有新的投资者加入这一市场,或者现有投资者开立了新的账户。但另一个指标,有效账户数却从2009年底的8092.47万户,减少到7494.94万户,降幅达到7.38%。

  有效账户数是基金账户中实际保有基金份额的账户,这个数据显示实际的基金持有人数量在不断下降。

  从公募基金过往几年看,2007年基金有效账户数从2006年的1087万户暴增至9091万户,为历史最高,随后几年持续下降,其中2008年下降7%,2009年下降4.5%。

  焦点3

  个人投资者“喜新厌旧”7成新基金被个人认购

  2008年以来,新发基金规模持续缩减,但相形之下,个人投资者仍是新基金较为重要的投资者。机构资金在新基金发行和老基金申购方面的投入相对比较平稳,而个人投资者似乎更青睐新基金。

  中证协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机构投资者在新基金发行中投入的资金相对稳定,均为600亿元-700亿元左右。但个人投资者买入新基金的波动比较大,2008年个人投资者认购新基金为1298亿元,占67.7%,2009年认购增至3058亿元,占81%;2010年认购2341亿元,占77%,总的来说在新基金发行中占比较高。

  但个人投资者对于老基金的青睐程度越来越低。2007年,当年基金行业近三万亿元的申购中88%为个人投资者申购,2008年这一比例降至63.4%,2009年降至57.7%,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降至52.7%。在此期间个人投资者申购基金的规模连年缩减,而机构投资申购基金的规模从2008年开始相对保持稳定。

  焦点4

  投资者赎涨不赎跌36%投资者卖基为求现

  业绩差就赎回基金?市场不好赎回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就赎回基金?实际上在投资者的实际赎回行动中,急需用钱是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最常见的原因。

  中证协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6%的投资者赎回基金是因为急需现金,而认为股市表现不好,或者有下跌的可能而赎回基金的占20%,认为自己购买的基金业绩差而赎回的投资者占19%。

  此外,有19%的投资者赎回基金是因为基金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因为基金经理变更,股权变更、高管变更等赎回基金的投资者,只占到2%。

  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会选择在基金净值上涨过程中赎回基金,这一比例占到77%,只有23%的投资者会在净值下跌的情况下赎回基金。

  采写(除署名外) 记者 吴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郭嘉】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