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本土对冲基金起步 熊市也有钱赚制度障碍需突破(2)

2011年09月19日 16: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制度障碍仍需突破

  ▶▶

  破局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是国内对冲基金的第一声春雷,然而中国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对冲工具,130/30基金遇到的障碍只是一方面。

  “市场只拥有一份股指期货合约,这把投资标的锁定在大盘股票中。集中的投资带来集中风险。”有基金分析师表示,“政策如能放松,增多股指期货的合约,再不必把标的集中于沪深300的大盘股,让投资中小股票的同时搭配对应的股指期货。这样一来,基金公司承担的风险会减少,才不会遇到两头亏损的困境。”卜毅文表示。

  卜毅文向记者分析,“我国对冲的杠杆率太小。股指期货最高提供5倍杠杆,融资融券业务只能提供1倍杠杆,这对于国外随便可以撬动8倍杠杆的对冲基金而言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对冲基金面临着融资容易、融券难的困境。在国外,投资者可以向第三方融券。然而中国所融的必须是券商自有的转融通没开始运营。因此,如果入券商不看好某只股票,就不会买入该股,投资者不会获得该股的融入机会。正如卜毅文所言,股指期货和融券业务要真正发挥作用,仍需要放宽市场的监管,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

  深圳市中钜资产总经理徐海鹰也表示:“目前可供对冲选择的金融衍生品还是太少了,如果能有期权等产品,会更加有利于对冲基金的发展。”

  对冲基金的

  土壤尚不肥沃

  ▶▶

  声音

  对于对冲产品来说,中国投资者还没做空的习惯,适用于做空的产品太单薄,市场监管太严……诸多藩篱都有待突破。

  有基金分析师坦言,“2010年股指期货的出炉说明了政府在慢慢地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冲基金在近几年不一定会有很瞩目的突破,但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封闭,倘若国内放宽监管,让基金进入海外市场并充分利用其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国内对冲基金才能真正大展拳脚。”

  “对冲基金的客户主要是机构与高净值人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高端投资者的需求是保值第一增值第二,在承担有限的风险下,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也就是投资性价比的最大化。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长,在中国发展对冲基金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

  著名股票期货投资人士卜毅文向南方日报记者分析,国内对冲基金的处境还不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对冲基金。目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暂时不具备孕育出优秀对冲基金的条件,“目前我国对基金市场的监管比较严格,监管规则也较为苛刻。期货交易的手续费的提高可以说明这点”。

  再者,目前权证和期权等各种适用于对冲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十分有限。即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牌子再闪亮,国内对冲基金也无法与国外具有多种交易方式的对冲机构相媲美。

  “受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所限,当前我国缺乏孕育对冲资金的肥沃土壤。”卜毅文挖掘了对冲基金困局的深沉原因,“西方国家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实施混业经营,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模式给对冲基金一个规模极大的平台。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模式难以为对冲基金创造新的投资标的和方式。”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却认为,我国对冲产品的发展前景辽阔。毕竟随着金融对冲工具的增多,国内的投资环境逐渐回暖。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出台总比2010年前一片荒芜的对冲环境要好多了。他还表示,对冲产品并不保证投资者稳盈不亏,因为其中存在着风险匹配的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贾肖明

  实习生 欧婉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