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股债双杀 基金“全面沦陷” 未来投资策略

2011年10月23日 15:3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受股市持续调整影响,三季度基金可谓“全面沦陷”。数据显示,除货币基金外,今年前三个季度,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在内的主要基金品种整体收益全部为负。今年还剩最后三个月,留给基金经理们挽回损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专业机构认为,目前市场弱势依然难改,在基金投资方面,未来还是应该立足稳健并搭配灵活性的投资品种。

  股票基金

  今年没一只赚到钱

  本报警法新闻前两天登了一个小消息:张先生诉称,今年5月,他向银行的理财经理吴某询问理财产品。吴某建议他购买50万的基金,并保证一定会赚钱。但到目前为止,张先生已亏损2万余元,遂起诉银行索赔损失。

  看完这条新闻,今年被深度套牢的基民陈先生忍不住对记者说:“这哥们够幸运的了,50万本金才赔了2万块,知足吧,我年初买的一只基金本金投入10万块,现在就剩8万多了,亏了快20%,当初也是银行推荐的,我找谁说理去?自认倒霉吧。”

  的确,今年疲弱的市场让股票基金全军覆没。据天相投顾统计显示,237只主动型股票型基金(今年之前成立)前三季度单位净值平均跌幅达18.59%,超过了同期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跌幅。而从单只基金的表现来看,237只股票基金无一取得正收益,其中跌幅小于10%的基金仅有7只,鹏华消费优选以6.35%的跌幅成为前三季度最为抗跌的基金,鹏华价值和华夏收入股票分别以6.82%和7.89%的跌幅位居抗跌榜第2位和第3位。

  不过抗跌的基金毕竟是少数,据统计,股票型基金中跌幅超过沪深300指数的达到151只,占比近64%,跌幅超过20%的有79只,占股票基金总数的三分之一。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债券基金

  或将迎来曙光

  往年都是股债“跷跷板效应”十分明显,比如2008年的大熊市中,债券基金一枝独秀为投资者赚到了钱,但今年却迎来了股债双杀的尴尬局面。从6月底开始城投债风险爆发,继而引发整个信用债市场的调整,再加上上半年出现的新股破发潮,令债券基金一度陷入“最黑暗”的时期,损失十分惨重。天相投顾统计显示,158只债券型基金前三季度单位净值平均跌幅达到5.80%,创下债基史上最大亏损幅度。

  不过在经历了4个月的低潮期后,债券基金终于迎来一丝曙光。“十一”后在可转债大涨带动下,债券基金整体取得1.14%的涨幅,创下年内单周最大涨幅。兴全可转债基金经理杨云告诉记者,目前很多转债已经具备了“两低一高”——低转债价格、低转股溢价率以及高纯债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转债已经非常具备投资价值了。杨云分析指出,转债前期大幅下跌中有恐慌性抛盘的因素,目前下跌已经过度,绝大部分转债已经跌破面值,大部分转债的纯债收益率已经达到3%以上,最高的达到6.11%,加之可转债具有回售以及修正转股价条款的保护,其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

  和股票基金全部亏损不同,今年还是有部分债券基金为投资者获得了收益。如今年5月份成立的两只债券指数基金——南方中证50债基和华夏亚债中国债基表现不俗,三季度均取得正收益,其中南方中证50债基,其A类和C类份额三季度分别实现1.3%和1.2%的净值增长率。对于债券基金的投资,好买基金对未来债市的判断相对乐观,认为央行进一步收紧货币的动力并不充足,建议投资者可密切关注利率债投资比例高、历史业绩较好的纯债基金。

  投基策略

  搭配灵活性产品

  对于后市基金的投资策略,国金证券发布的投资策略报告指出,就基金投资组合的构建,投资者应选择风险水平适中的稳健型品种作为核心配置,随着市场在底部区域逐渐消化不利因素,可通过定投、分批买入等方式逐渐提高风险、进行中长期布局。

  对于稳健型品种的选择,国金证券建议投资者可从基金持仓组合角度对稳健型基金进行选择,并从防御性角度出发可关注组合的估值水平。从相对收益角度,可适当关注对通信、公用事业、石油石化、机场、铁路等防御+低估值的板块的基金。此外,在预期市场继续宽幅震荡的环境中,投资者可在上述核心配置稳健型品种的同时,适当搭配操作风格灵活的基金。尽管在紧缩基调难改变的背景下市场难有趋势性机会,但在底部区域波动过程中也不乏阶段性机会。

  本报记者 邵泽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薇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