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胡立峰:分红制度改革将推动股市投资文化转变

2011年11月21日 13: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11月9日表示,为进一步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对股东的回报,证监会将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科学决定分红政策,增强红利分配透明度,不得随意调整已确定的分红政策。红利是投资者回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股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基石。最近几天,证监会又密集发布政策,在逐步改变IPO高市盈率、创业板率先探索退市制度、创业板IPO率先引入征信信息加大透明度建设等方面对股市的投资基础进行整顿与革新。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改革与IPO、创业板等方面的整顿拉开了我国股市重大变革的序幕,意义非常重大。预计下一步还会有政策出台,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式、投资逻辑,尤其是投资文化将有重大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央企在上市公司利润中占很大比例。央企归属国资委管理,分红政策以及分红税收政策还需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参与。如此重大的跨部门涉及上市公司的政策在近期推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决策部门已经把分红新政提高到股市的重大战略上。一般来说,11月份发布政策,都会给证券行业和相关各方一定时间的准备。例如11月9日发布政策,一般是次年的1月1日开始实施。但这次政策发布之日即立即执行之日。这些都说明了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改革的严肃性与紧迫性。尤其是把红利提高到投资者回报的最重要部分。

  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改革,表明监管部门决心改变投资者在股市上的回报方式。众所周知,我国股市二级市场投资者主要靠赚取价差来获取收益,来自上市公司的红利非常少,不少上市公司更是“铁公鸡”。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同样的上市公司,在境外上市部分是大比例分红,对境内A股投资者却较少分红。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成为“道具”,1亿股民在二级市场上捉对厮杀。10多年来,股指几乎原地不动,从起点到终点,期间虽然有6000点的高峰,但也无法避免步步惊心地下跌。到现在,股市流通市值20万亿,是任何所谓的主力、庄家都抬不动的,必须由基本面来决定,股市挤压泡沫逐级调整也无法避免了。

  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上市公司利润大约是2万亿元。分红新政推开后,方方面面凝聚共识,尤其是基金、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联合起来,切实承担起买方代表的角色,和上市公司进行“博弈”,推动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大分红的力度。

  如果按照较好的预期,估算上市公司把利润的60%即1.2万亿元作为红利分配出来,如果分红新政持续2-3年,每年不少于1.2万亿元红利分配给投资者,2-3年可能就彻底改变股市投资文化。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就可能改变炒作交易的心态,从长期投资角度出发,以获取分红回报为出发点来选择和持有股票。

  可以设想,未来可能会出现先治理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分红回报投资者,然后国家推出税收优惠,中国版的“401K”出炉,逐步推动规模巨大的养老金进入股市。如果还是现在的差价博弈为主要回报方式的股市,那规模巨大的养老金是不能进入的。只有上市公司预期每年大约有4%-5%的现金红利回报时,几万亿养老金进入后对接这些分红,不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是通过持续性分红来获取现金流,同时也通过持有股票资产实现长期保值、增值,那就实现了股市的投资功能。

  公募基金目前持股市值大约为1.4至1.5万亿元,保险资金持股市值大约为1.3万亿元,还有社保基金等。这些规模巨大的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回报方式仍然是差价收入,通过差价博弈实现收益。频繁赚取价差,一方面加剧了股价波动,另一方面持股时间短让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不愿意承担买方的责任来约束上市公司。

  预计下个阶段,在基金行业中将有配套政策以推动基金公司投资文化的转变。养老金不会直接入市,仍然会采取社保基金一样的模式进行委托投资。公募基金行业如果建立了长期投资文化,在未来很有可能是几万亿养老金的主要管理者。也就是说国家对公募基金是有期待的,但公募基金首先要进行投资文化的转型,至少在投资研究交易体系中要建立多元化的投研风格,只有公募基金建立了适合养老金的投资文化后,那几万亿的资金才可能交给基金去管理。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胡立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