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2012年度策略面面观:券商步入集智时代

2011年12月30日 17: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济底相对确定 市场节奏存争议

  主持人:2011年无疑是令A股投资者失望的一年,从当前的局面来看,A股并未出现显著的改观。那么从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来看,2012年可能与2011年的不同之处在哪儿?

  曹阳:从券商上个年度的预测来看,我认为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通胀会如此的顽固,CPI同比增长6.5%的顶点超出了绝大多数券商的预期,通胀上升周期的长度也在预期之外,如果市场对通胀周期的时间与空间都出现了判断失误,那么趋势的判断出现失策也就理所当然了。另一个没想到就是在政策持续紧缩的情况下,经济下行的幅度。至于各大券商此前对2011年A股运行的趋势的判断,从现实来看,多少有点不靠谱。当时最悲观的上证综指点位预测也只是2200点,这在当时已经十分另类了。当然有部分券商对2011年一季度的反弹还是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比如安信证券,但对四季度的剧烈下行,这确实超出了几乎所有机构的预期。

  展望2012年,既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定调为“稳增长”,那么对经济的关注必然将成为核心。从目前的券商的综合观点来看,信贷的增多可能会催发反弹,但市场真正的确认为右侧反转,至少要等到经济底的出现。

  丛榕:从流动性角度来讲,短期资金收益上升非常快。对于股市来说,都是很强的资金分流效果。券商对于2012年的展望包含几个方面,一个是通胀面临下行,短期来看CPI可能维持在4%,广义通胀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在下跌,房地产也在下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从09年末的收缩以来,面临一个趋势性转变。

  主持人:2012年通胀下行趋势基本比较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明年宏观经济主要任务,从控通胀转向稳增长,2012年经济形势稳增长举措能不能让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从各大券商报告来看,投资者所关注的“经济底”大概在什么时候出现?

  曹阳:2012年的经济运行趋势一定会非常复杂。一方面,CPI已步入了下行轨道,根据我们之前的统计,当PPI数据下穿CPI之后,物价水平会有一个加速下行的趋势,所以很可能未来几个月CPI下行的程度会超出市场的预期,而CPI的加速下行反映在实体经济上就是需求的下滑,所以在物价下行的同时,经济也将处于一个“降速”状态;另一方面,CPI的加速下行,将会打开货币政策可操作的空间。加上我们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现在市场不确定的因素就是转向的力度,根据各大券商的一致观点,经济底很可能出现在一季度或者二季度。然后在货币政策放松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实现触底反弹。

  主持人:既然大部分研究机构的判断是“经济底”可能出现在2012年上半年,是否意味着A股的趋势性投资机会是在明年一季度或二季度经济增速见底之后呢?

  曹阳:从当前各大券商的策略报告来看,2012年出现趋势性机会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不过,可能在经济出现环比见底的情况下,市场会做出一定的反应,而环比见底很可能是建立在信贷同比增多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第一波反弹极有可能是建立在流动性放松的基础之上。一旦流动性充裕程度提高了,那么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会出现一个上升的局面。但还要考虑到一点,一季度和二季度会有很多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同比负增长,这就意味着部分个股的估值会被动提升。此消彼长,最终反映在股价的上涨程度上可能就相对有限了。

  目前券商之间主要有两派观点,一种是以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为代表的,认为市场走势基本与经济增长的趋势同步,会先抑后扬。另一种则是以中信证券和安信证券为代表,一季度经济寻底,但市场在流动性放松的支持下出现估值回升的反弹。但在二三季度,则要关注地产政策会否出现放松,通胀是否可能反复,届时可能股市的运行不会一帆风顺。

  丛榕:对于股市来讲,实际就是两部分,一个是PE,一个是EPS,也就是业绩,业绩取决于增长,PE取决于流动性。从两个因素分析来看,2012年上半年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EPS往下,PE往上。具体市场运行方向恐怕很难判断。

  2012年可能影响到市场运行的因素,一个是欧债,另一个就是房地产。2012年2、4月份意大利债务到期量非常大,届时欧洲遇到的困难将十分棘手。对于全球资金流向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件,将对A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调控不仅牵动中国经济,也牵动千千万万投资者,房地产调控必然带来货币紧缩,带来投资的下降,带来经济担忧。在中国经济中,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数量相当巨大,经济影响也相当巨大。因此,房地产政策的方向和调控方式将影响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市场运行趋势的判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