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两岸和平发展的宝贵资产:中山思想(组图)(2)

2011年01月14日 09: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北中山堂旁的中山铜像。 记者 孙立极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山遗址

  为了传承文化的纪念

  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以“中山”二字命名的遗址、建筑数不胜数,成为两岸传承中山文化最具象的载体。正因如此,2005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人在访问大陆时,先后来到南京中山陵拜谒;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等人,也都曾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参观。

  而在台湾,台北有“国父纪念馆”、中山楼、中山史迹纪念馆,台中有中山堂,此外还有遍布全岛的中山医院、中山学校、中山路。

  2009年,大陆贺岁电影《十月围城》在台上映,首映的主场地就选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该馆当年系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建,现已成为台湾具备最多功能的社教文化中心。“弘扬中山先生思想,秉承中山先生遗志,是我们的职责与信念。”“国父纪念馆”副馆长曾一士说。

  从1997年开始,“国父纪念馆”先后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数十家单位有过交流与合作,举办过近150场活动。

  “中山先生所说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包括民族文化,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是中山先生的理想之一。”曾一士还主管阳明山上的中山楼,当年中山楼落成典礼同时,举办了“中华文化复兴节”,中山楼的礼堂也名为“中华文化堂”。他说:“我作为‘中山楼主’,更有光大传统文化的使命。”

  和台湾同胞会争相拜谒大陆的中山遗址一样,中山纪念场所在台湾也是大陆游客的必到之处。如今,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最常见到的一幕是:端坐威严的中山铜像前,排满了游客,争相拍摄孙中山先生以毛笔亲自书写的《礼记·礼运》以及站岗保卫的“仪队”。这一幕和馆内丰富的藏书、藏宝,多彩的演出、展览相映成趣,使得纪念馆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两岸交流共同的文化而存在。

  文化共享

  “中山”之名交流热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说到孙中山先生,人们脑海里就会冒出这句他在《国事遗嘱》里的著名遗言。如今走在台北的街头仍不时可以看到这句话,比如年轻人的T恤衫上,或者是街边贩卖的小包上。这似乎是对中山思想的一种后现代式解读,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中山思想是有旺盛生命力的?

  近几年来,台湾不乏试图“解构”孙中山的人,陈水扁在台执政期间,更是戏谑地以孙中山为新台币的代名词。“台湾这波解构孙中山的小浪潮,刚开始的方法就是轻佻侮慢。虽然似曾掀起高潮,实则却被中山解构,暴露了自己。”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石之瑜说。

  实际上,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山先生一直保有景仰之心,对中山思想更是怀有很高的认同。“虽然作为政治事件的辛亥革命已经走进历史,然而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山思想却流传下来。”杨弘敦说,两岸中山大学的师生受中山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刻。

  台湾《旺报》在“2010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召开时刊登社论指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遗产与奋斗目标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所同分享、共追求的。60年来,即使民进党执政,也不敢对中山先生加以践踏、排斥。当前两岸已经有了不少共识,我们要继续共同奋斗,以最大的善意、诚意与耐心来化异求同,让两岸‘命运共同体’更紧密、更进步。”

  正因如此,两岸各界以“中山”之名举行的交流活动非常热络,如去年5月在台北召开的“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11月在南京举行的黄埔论坛、两岸中山医院定期的交流活动等等。2011年,借辛亥革命百年之机,两岸各界是否会有更多的交流活动以纪念这段历史、发扬中山文化,让我们一起热烈期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