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辛亥志士后人:先辈的牺牲换来我们的今天(图)

2011年07月12日 0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辛亥志士后人:先辈的牺牲换来我们的今天(图)
    辛亥革命志士后人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内的纪念碑上寻找先辈的名字。中新网发 路梅 摄
部分辛亥志士后人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新网发 路梅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社广州7月11日电 题:辛亥志士后人:先辈的牺牲换来我们的今天

  中新社记者 路梅

  1911年4月8日,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还在酝酿之中,一名同盟会会员,刺杀了广东将军孚琦,被捕就义,后被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他是温生才。

  100年后,一位76岁的老人站在墓园里,义务地向来自各地的青少年讲解辛亥革命先辈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这一讲,已坚持了22年。他是温生才的孙子,温国杰。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年仅28岁的杜凤书在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他的遗体与其他烈士的遗体后来被收葬在黄花岗,成为长眠在这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00年后,杜凤书的侄子杜桥隆,每年的农历3月29日都会和妻子先到黄花岗祭拜,再回芳村老家的房子祭拜。杜凤书是家中长子,妻儿都过早离世,而他的弟弟、侄子、侄孙始终铭记着他。即便是平日,杜桥隆夫妇也会时常到黄花岗走走。

  7月11日,两岸记者“重走辛亥路”联合采访团来到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采访,见到了多位辛亥志士后人。

  讲解员李丽华介绍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保护这里,才使墓园没有遭到毁坏。如今,这里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约300万人次。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前来瞻仰的民众更是络绎不绝。

  墓园里矗立着1934年刻制的广州辛亥革命记碑,是广州现存最大的碑刻,高3.92米,宽1.82米。碑的正面是《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背面是烈士就义表。

  杜桥隆来到碑前,他对碑文再熟悉不过了:“‘杜’字在这里,‘凤书’另起一行,在碑的最上面了。” 他抬起头,仰望着叔叔的名字,“他是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我们感到很骄傲!”

  一个世纪过去,辛亥革命志士后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的是工程师,有的做了教师,也有的经营商业。但是,在他们许多人的家中,都还摆放着先辈的遗像。先辈们追求振兴中华的理想,仍不断激励着他们。

  温国杰与另外几位志士后人,于1989年7月发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旨在继承和发扬先烈遗志,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会解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一定要把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讲透。”作为遗属联谊会的会长,温国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讲解,很受青少年们的欢迎。

  今年,社会各界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广州作为辛亥革命的起点,也要举办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

  对此,这些辛亥志士的后人们都觉得很欣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罗遇坤之孙罗锦初说:“100年前我们的先烈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统治抛头颅洒热血,换取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温国杰说,“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振兴中华,相比之下,我们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但先辈的事迹教育了我们,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