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因应可能经济衰退 台湾推动"云端"产业拉动内需

2011年08月10日 09:46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全球经济可能面临再次衰退的大背景下,台湾岛内财经专业人士认为,台湾经济“船小好调头”,除了马英九信心喊话外,“国安基金”应及时护盘,稳住急挫的股市,在经济结构上的掌舵与规划,应更有所作为。

  数字:5%经济成长该仰仗谁

  台“经济部”昨日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台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成长4%,7月单月出口值创下超过280亿美元的新高。

  其所谓“靓丽”的成绩,遭到了岛内知名媒体人陈文茜的质疑,在其最新一期《文茜的财经故事》中,陈指出,台湾近年5%的经济增长率,其中3%来自出口,尤其是欧美市场。而依赖大陆部分,又属制造业,类似鸿海集团,最终的出口地也是欧美。以目前情况看,今年欧美经济可能是零成长,甚至负成长。“那么台湾该怎么办?去哪里 ‘灌水’这3%?”陈文茜形象指出。

  而在专注财经问题的前“立委”、台湾政大金融学系教授李桐豪看来,面对这一轮危机,有人提出再发消费券,或增加老农津贴刺激台湾经济,但这些都不是长期应对之道。对此,台湾财经趋势大师、财金文化事业董事长谢金河接受导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也指出,欧美长期的债务危机根源就在经济本身无发展动力,而又过度消费未来财富,导致信用、信心受损,台湾若重蹈此覆辙,绝对不可能全身而退。

  谢金河直接指出,如今在台湾,拉动经济成长的两个引擎 “欧美”、“中国大陆”,如今一个引擎受损,必须更多程度上仰仗另一个引擎。但李桐豪建议,除了大陆这个引擎,台湾更应该靠自己的内需。

  方向:扩大内需是最大动力

  谢金河具体解释说,过去几年台湾经济背靠大陆内需、外联欧美的经济体制,在目前状况下,必须有所调整,毕竟在全球一片大萧条的背景下,唯有大陆等新兴市场还有成长,台湾应改变过去最好产品输送到欧美、仅将生产转移至大陆的产业结构,必须更充分重视大陆内需。

  谢金河举例,在这几天的股灾中,凡是与欧美高度连接的企业都受重创,而主要仰仗大陆市场的企业受损度较小。他强调,市场资金流的走向,会让台湾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自发调整结构,尽量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转头寻找在大陆发展的机会。谢金河预言,此轮危机后,会有更多台企调整全球战略布局,加重大陆市场份额。这对单个企业而言,是目前唯一可选的主动策略。

  而作为财经专业出身的“立委”赖士葆,早在股灾发生前,就提出了相关经济预警建言。昨天他接受导报记者电话专访时指出,必须从投资结构上调整台湾经济,才有可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从容应对。

  赖士葆认为,如何透过投资扩大内需,是台湾最需要思考的议题。他说,如今加大投资和过去大兴土木、大搞基础建设不一样,应以网络、高科技为引擎,将台湾建设成为全世界科技最先进的区域,这才是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之必须。

  “靠台湾自身的内需,来拉动经济成长!”赖士葆已向台“立法院“提交议案,要求加大在网络、云端建设投资,让现在发达的网络科技普及面更广、应用更广。

  前景:青年在“云端”靠创意生存

  对于推动网络基础建设等相关的云端产业公共投资的建言,赖士葆有多方面调研。赖士葆举例说,首先要将现在所谓3G覆盖升级化,扩大化,直接用Wi-Fi(多元网络技术)来“武装”全台湾。据悉,目前台湾的网络使用率已覆盖6成民众,但依然存在城乡差别,南北差别。赖士葆指出,在台北使用Wi-Fi还算是顺畅,但出了台北便差很多,未来要让台湾每个角落,包括农村、海边等都能便捷上网,提早实现目前只存在于实验室的“全覆盖”。

  赖士葆评估过,全台网络改造需要大手笔投入,也可创造无数的就业机会。他也建议,官方可与民间企业结合,毕竟改变经济结构是长期工作,且需投入上百亿、上千亿元。

  此外,赖士葆指出,台湾民间在绿能相关产业,长期储备巨大能量,“政府”若顺势推一把,民间引擎被点燃,就很有可能依靠自己内需的扩充,顶住这一波衰退压力,走出自己的路。

  “‘政府’若顺势推一把”,在岛内资深财经记者林先生看来,可以以类似 “政府”强令普及绿能产品等措施来完成。导报记者也观察到,从上周末起,岛内多个财经节目、平面媒体的财经报道,此类建言均占据大篇幅。

  陈文茜也为台湾年轻人请命:“若台湾用发消费券、提高津贴等短视的办法,面对没有准备的全球二次衰退,年轻人一点机会都没有。可如果朝云端、绿能等产业加大投资,年轻人在公共云空间里自主创业,不用失业,可以靠创意、凭努力生存。”(《海峡导报》 记者 张燕娟 实习生 王艳君 综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