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街巷中的台北背影:行走街头体验台北庶民生活

2011年08月13日 10:1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街巷中的台北背影:行走街头体验台北庶民生活
紫藤庐茶馆。 记者 吴亚明摄
牯岭街的旧书店。 记者 吴亚明摄
青草巷的中药铺。 记者 吴亚明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台北是一座散发着迷人文化气息的都市,不过要真切感受台北的气息和温度,除了要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台北美术馆,还需要到高楼大厦背后的寻常街巷里走一走,看看这座城市的背影,体验一下庶民生活。

  青草巷

  百年不变的民俗民趣

  转过一个街角,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弄,即刻没有了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有的只是宁静、安详和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台北的迷人之处。

  位处龙山寺之侧的青草巷,正式的名字叫做“台北市万华区西昌街224巷”,是岛内知名的卖中草药的地方。短短一条巷子,开了10余家传统药铺,每一家都挂着古意盎然的牌匾:一通、四知、万安、德安……这里的店家除了卖中草药,还凭着世代相传的老经验,帮顾客调配清凉去火的青草茶。正当盛夏季节,只见各家药铺前摆放着蒲公英、左手香、半边莲以及其它不知名称的药草,同时供应自家调配的各式青草茶。

  幽暗朦胧的光线里,喝一杯清热解暑的青草茶,看掌柜的翻弄着破旧的账本,思古之情油然而生。100多年前,青草巷所处的艋舺地区,是台北市开发最早,也是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疾病盛行,缺医少药,许多先民在龙山寺求得医签后,习惯在周边的草药店抓药。久而久之,这里的草药店愈开愈多,青草巷之名也不胫而走。世易时移,台北的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多少繁华都成过眼烟云,只有龙山寺依旧香火鼎盛,青草巷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这里不仅有着老旧的巷弄、传统的草药、祖传的秘方,还有着中国传统邻里之间特有的安和乐利的气息,一如空气中弥漫着的草药香气,温馨而隽永。

  青草巷、打铁巷、香料巷、花布巷……在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台北老城区巷弄,至今仍然看得到几乎一成不变的民俗民趣,那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时光记忆。

  康青龙

  时光隧道中的藏宝盒

  台北小街小巷的美,还在于它仿佛构筑了一条时光隧道。台北的巷弄,更像是个藏宝盒,沿途不断有惊喜。台北市区南部的“康青龙”社区,也有老旧的巷弄。走过当地居民晨练聊天的小公园、人声鼎沸的传统早市,穿过师大路,来到云和街上,一栋日式独栋建筑呈现眼前。一打听,房舍的前主人竟是梁实秋先生。这座“雅舍”荒废多年,如今正在整修,以再现往日风华。离此不远的温州街,还有殷海光故居,浅绿色的日式房舍,花木扶疏的院落,都见证了先生晚年的行谊。

  在金山南路二段204巷漫步,可以看到日据时期的建筑,也可以看到树龄至少80年的台湾油杉。僻静的巷子里,微风徐徐,油杉的绿叶在阳光下闪着光芒,树下有拉二胡的老人,还有捧着电脑在无线上网的少年,台北的百年时光仿佛浓缩在条条巷弄中。

  藏身于信义路的台湾文物收藏咖啡馆,主人林先生将收藏了几十年的古文献、绝版海报、民俗艺品等,与大家分享。抖落历史尘埃,文物成为台湾各时期的记忆底片,而林先生正是希望来客可以透过底片回放这里的历史。

  台北巷弄之美,在于它的历史质感、生活气息,还在于其中的文化生命力。走在其中你会发现,很多古迹或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经过整建后已经成为新的文化活动场所——由台北酒厂废弃厂房改建的华山艺文特区;有80多年历史的老屋紫藤庐,现已成为吸引艺文界名流常聚会的茶文化空间……

  牯岭街

  不可不提的文化记忆

  很多人到台北,会去知名的诚品书店、金石堂书店,也会去重庆南路的书店街,很少有人选择到牯岭街。不过,对台北来说,牯岭街可是不能不提及的文化记忆,因为它开台湾书店街之滥觞。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好多日本人回老家之前,把一些带不走的书籍、字画和古董拿到牯岭街去卖,古旧图书交易就在牯岭街成了气候,并日益红火起来。渐渐地,牯岭街也成了书店街的代名词。但世事变迁,随着各种新型书店的诞生,红火了几十年之后,牯岭街的辉煌终于走入历史,成为一些人共同的成长记忆。不过,虽说现在四五百米长的牯岭街只有几家书店,但这里还是不断淘书人的身影。从2001年起,台北市在牯岭街办起“重温旧书乡”活动,试图使沉寂的老街找回流失的青春。

  创办于1945年的“松林书店”,依旧在原地坚守,时光流转中,见证了牯岭街的兴衰起伏。因为空间太小,松林书店的15万本书籍被摞堆摆放,20平方米不到的店铺里仅留有两条容一人进出的狭窄过道。书店老板小蔡说,牯岭街旧书文化的退隐,是台北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这是无奈的选择。不过,当人们发现遗失了记忆的时候,就会开始反省,就会回头。(记者 吴亚明 李炜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