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写真:直击台北西门町“红包场”

2011年10月23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台北10月23日电 题:直击台北西门町“红包场”

  记者 韩胜宝 陈立宇

  一群上了年纪喜欢怀旧的老人,与一批红颜已老而歌喉未老的歌手,在具有老上海风情的特定地点西门町,形成了一个台北独特的文化现象——“红包场”。

  记者在西门町商圈琳琅满目店铺的包围中,好不容易找到红包场。映入眼帘的是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的镜头:骑楼下和电梯口贴满了歌手的玉照,照片上写着歌手的名字;旧式上海的娱乐场面,地方不大却人气颇旺,一个小形的T姿舞台,两三个管弦乐手;舞台四周摆着包箱式的小台子,小沙发,台上一壶清茶,或一盘水果,几份报纸,有的还吃着便当,喝着啤酒;在最后一排摆着方桌可点菜。

  “夜上海”、“甜蜜蜜”、“夜來香”、“天涯歌女”,一首接一首的上海老歌,或唱的深情绵绵,或带上些许沧桑感,令人荡气回肠。一位颇有名气的女歌者以低哑嗓音唱着“秋水伊人”,只见台下的老人们喝着茶跟着拍子,点头轻吟,如痴如醉,沉浸在往事里重温旧梦。这正是西门町红包场歌厅的真实写照。

  一位常来此听歌的邹先生告诉记者,光顾红包场的大都是40岁以上的台湾民众。那已渐逝去的昔日风华,依旧在老台北人心中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刻痕。而特具一格的红包场歌厅,也就成为老人的怀旧世界。

  怀旧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常见文化现象,在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视听文化领域最能表现,它表达了对精神的抚慰与满足,以及思乡情结和返璞归真的情感选择。在经典的老歌碎片里,拣回“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产生仿佛回到“过去”的错觉。邹先生说。

  红包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模仿上海歌厅形式设立,听众直接将金钱包在红包袋中献给自己喜欢的歌手,因此得名。早期红包场演唱的曲目多是上海老歌,歌手为招徕听众会另外取个“小周璇”等称号,并刻意模彷当时歌手的演唱方法。如今上海老歌和港台流行歌曲都唱,有不少歌手当年都是大牌,在“群英会”时期都是赫赫有名的实力派歌手。在红包场里,她们唱的歌没话说,台风也好,而唱的最有味道的还是上海老歌,唱出了老上海的情调。

  记者看到,歌手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穿着华丽,浓妆艳抹,遮盖早已失去的青春岁月。歌手唱的很卖力,有的连唱四、五首,汗流满面,为的是多拿几个红包。每个歌手上台总有人捧场的,那些个老听众总会送几个红包给自己“心仪”的歌手,一曲下来,多少有收获。

  出入红包场听歌的多半是熟客,不少是为了捧女歌星的场。红包比过年给小孩压岁钱的一般要大,包红包的技巧也各有千秋,有的出手大方,包了千元大钞,故意将钱露在红包袋外头,表示自己的派头阔绰;有的怕过于寒酸,把5张百元钞分装成5个红包,给红包时则将红包摊成扇状,不失体面。

  受上海海派文化影响最深的西门町,彷佛因聚集着太多往日风华无法迅速凋零。这里有原本老人为主的红包场,如今渐渐吸引中年人士也加入此行列,他们也将进入怀旧的年龄,需要怀旧文化。一位大陆游客许先生也人到中年,他说到西门町来一趟怀旧之旅很难忘怀,吻合了都市人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在西门町,的确可看到台北的历史文化和沧桑变迁。(完)

分享按钮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