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厦门有个“台湾农民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11年10月27日 09:2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厦门集美,有一个小小的村庄,一条长2公里的乡村公路边上,聚集了10多家台商农场,有种菜、养花、种水果、养鹅……这就是厦门拥有台商农场最多的村庄双岭村。

  蔡林秀琴就是其中一员。2000年,随着两岸交流的热络,蔡林秀琴离开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台湾桃园县,开始到海南、广东珠海、福建厦门考察,想要到大陆找一块土地休闲养老。最后,她选定了厦门集美双岭村,从当地农民手里租下110多亩地,办起了现代农庄。

  “当时选中了这里,是综合了好几个因素的,看中了这里闽南文化和台湾桃园同种同根,语言上交流起来没有问题,此外离机场又近,再加上大、小‘三通’,回家也方便。”蔡林秀琴说。

  第一年,她在110多亩地上种下了杨桃、火龙果、芭乐、柳橙、葡萄柚等台湾品种果树。第二年,她扩大了种植,租下了150多亩地,这个规模一直维持到现在。

  “一开始就是在不停地尝试,各种水果都栽了些,后来不断地摸索,现在就只种了火龙果、芭乐、芒果,这些比较好活,另外留了20亩地种菜。”蔡林秀琴说。

  在蔡林秀琴自建的一排农舍前,上百亩绿油油的芭乐和芒果树已挂了不少拳头大小的果实,屋后就是她的菜地,上海青、空心菜等蔬菜绿意满畦。环绕着她的小屋,是连片的如仙人掌般的火龙果枝藤,紫红的火龙果在绿色枝藤中若隐若现。

  蔡林秀琴洗了几个芭乐、切了一盘火龙果请记者品尝。一尝之下,青色的芭乐滑腻香甜、紫红的火龙果清甜多汁,口感果然不一般。

  “像这种红肉火龙果,就是从台湾引进的。”蔡林秀琴说,现在她的果树品种都是台湾引进的,栽种技术也是。当初和她一起的还有一个台湾的技术人员,这么多年下来,她已经学会了全套的栽种技艺,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农庄的技术问题了。

  蔡林秀琴笑道,刚到厦门时,觉得自己还蛮时髦的,现在,“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她伸出双手给记者看,手上留了好多道火龙果刺出的伤痕。

  “果实一成熟,我就全批给了当地的果品经销商。我这里的水果口碑还是很好的。”蔡林秀琴自豪地说。

  在双岭村,满目都是绿色的田园画面,传统的闽南红砖厝和崭新的现代农舍参差散落其间。蔡林秀琴说,这一带这十年的变化简直是“天差地别”,刚来时这里“鸟不生蛋”,连路灯都没有,没水没电,自己打井,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连山上都有路灯了”。

  除了蔡林秀琴,这里还有十来户台湾人家,寻一块地,种花、种菜、养蜂,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生活。

  来自台湾彰化的许基炫是最早扎根这里的。1999年,许基炫投资100多万美元,租下100多亩地,办起了园艺公司,只种叶子不种花是他的园艺公司特色。在他那100多亩的苗圃里,欣赏一盘盘形状各异、仪态万千的观叶植物,人们会由衷地惊叹,原来绿叶并不比鲜花逊色。

  在台商的引领和带动下,目前双岭村的村民已经改变了原先传统农业的模式,走上了现代观光农业的道路。

  在许基炫到来之前,双岭村的农田里种植的是清一色的稻子。他热情地引导村民种植虎尾兰等观叶植物,帮助他们寻找销售渠道。现在,已经有30多名村民成为他的员工,而且双岭村已经有了1200多亩花卉种植基地。

  2006年,厦门市首个正式挂牌的花卉合作社——集美区双岭农富花卉苗圃合作社正式成立,已经有70多户种植户参加了合作社,种植的小盆栽花卉品种上百个,出口产品以“虎尾兰”为主打品种,主销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年营销额200多万元。(记者 齐湘辉 王凡凡 吕秋平 孟昭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