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福建深度推进两岸合作 构筑共同家园示范区

2011年11月14日 14: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负先行之望 力创示范之区——福建深度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纪实

  林博会、农博会、花博会、茶博会……11月的八闽大地,一系列冠以“海峡两岸”,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盛会接替举行,热闹非凡。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对台是福建的最大优势,闽台交流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实施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阶段,福建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当前,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紧紧围绕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先行先试,奋力成为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在对台招商和扩大利用台资上先行先试,全力构筑两岸产业对接的集中区;在对台工作和扩大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两岸共同家园”和“两岸融合的示范区”。

  担当两岸合作“先行者”和“探索者”

  大陆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首批被大陆事业单位职位聘用的台湾专才……被誉为“兰花达人”的台南花农黄瑞宝,自2007年他的企业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以来,亲身经历和参与了福建对台领域的诸多“首个”。

  多年来,福建一直积极充当对台“先行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一系列率先之举、首创之策引人注目:率先推进闽企入岛投资,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空中直航定期航班和直接通邮邮路,成立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和首家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

  两岸最大规模的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已在福建成功举办三届。“这是两岸交流合作平台载体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既体现中央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巨大支持和殷切期望,又凸显福建运用独特区位优势、实施两岸交流先行先试政策的作为所在和历史使命。”孙春兰表示。

  两岸农业合作,福建也一直走在大陆各省市前列,并不断突破创新:今年5月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台湾农民创业园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税收扶持、提供用地优惠等十条意见。

  “这些先行先试举措受到台农认同和欢迎。”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论生表示,下一步,福建将深入挖掘本地农业的对台优势,打造更多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的特色载体。“我们将请台湾同胞过来,参与有关园区的具体建设,开创‘两岸共建’新模式。”

  在推进海西建设当中,平潭综合实验区所探索的“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合作新模式备受关注。去年以来,台湾当局经济管理部门、中小企业联合会、冠捷科技集团、台湾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远雄集团、东森集团、中原大学等分别组团到平潭考察洽谈项目。一批台资大项目已在平潭签约或落地。

  “应当对平潭的开发开放给予热烈的掌声,对平潭建设的各种构想和创意给予宽容和鼓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认为,“两岸在制度方面有取长补短的需要,平潭若能先走一步,对两岸和谐共荣、和平发展的愿景功不可没。”

  构筑两岸共同家园的“示范区”

  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实验,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人龚清概认为,作为实验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一环,平潭要打造美好环境,吸引台湾人才来工作、生活、定居。平潭实现“五个共同”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

  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非看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政策先行先试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就对外而言,要以强化与台湾的经济融合为基点,以全面深化两地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繁荣为主轴,进一步发挥对台政策先行先试和龙头带动作用,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口岸和前沿平台,与台湾共同形成一个“通道顺畅、产业循环、经济一体、文化融合、制度趋同”的“两岸共同家园”的“示范区”。

  李非认为,未来海西可以充当“两岸ECFA特别试行区”“两岸要素往来通行区”和“两岸同胞融合示范区”:两岸签署ECFA后,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在某些领域进行先期探索,比如在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以及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争取中央更多的政策支持;可以积极探讨和大胆试行两岸贸易和人员等要素往来便利化管理办法;可以对台胞在本地置产置业、就学就业、居住生活等实行居民待遇。(记者 许雪毅 涂洪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郭思远】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