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经济观察:两岸合作交流铸就“中国东南花都”

2011年11月20日 18: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漳州11月20日电 题:两岸合作交流铸就“中国东南花都”

  记者 林国瑞

  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花卉博览会,20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再次隆重开幕。往年历时5天的这一两岸现代农业和花卉产业盛会,今年将展期延长到3个月。主办方称,今后将逐步走向常态化办展,把“海峡农博会•花博会”办成永不落幕的展会。

  由国台办、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这一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突出对台、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农业经贸盛会。

  海峡两岸业界在这一盛大平台上,展开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实现一次次友好的“握手”。从本届盛会的台湾元素,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种合作与交流。

  台湾元素再次凸显

  据海峡农博会•花博会组委会副主任、漳州市副市长黄浦江介绍,为全面强化对台特色,提升合作办会水平,承办方漳州市早前专门组团赴台北花博会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办会经验;邀请台北花博会策划团队参与本届博览会整体策划;邀请台湾省农会、台湾省渔会、台湾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台湾兰花产销发展协会等相关机构参与联办。

  展会期间,台湾有22个县市的272家企业应邀参展,台湾各界嘉宾有800多人前来参会。他们参加展览展销、论坛研讨、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宗亲联谊等活动,广泛展开产业对接、技术对接、专题对接。

  面积3000平方米的“台湾真品馆”,不仅展销台湾2000多种农产品,还包涵台湾人文、地理、观光、文化等内容,吸引海内外的众多客商和游客,成为本届盛会的一大亮点。

  海峡两岸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海峡两岸年货展销会等多项配套的涉台活动,也将陆续登场。其中,第二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展出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全面展示海峡两岸致力于丘陵山区农机化取得的最新成果,凸显农机农艺融合,凸显节能减排、信息化技术等新技术成果。

  在这里,两岸互动交流水平得到提升,合作空间得到拓展。“花开两岸,合作共赢”。历届“花博会”所秉承的这一鲜明主题再次凸显。

  客商云集促进交流

  承办地漳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这里与台湾地缘相邻、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农业生态环境相似。自从1999年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成功举办,开创海峡两岸花卉交流和两岸联办花事盛会先河以来,漳州每年吸引数十批台湾农业团组前来投资考察、经贸洽谈和学术交流,众多外商、台商花卉业者前来投资兴业。每一届“花博会”期间,海内外客商云集漳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空前旺盛。

  通过举办“花博会”,漳州实现了从最初引进台湾农业品种、技术,向资金、良种、设备、技术、市场等“一揽子”引进的转变。据统计,漳州市已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7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100多种,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引进台湾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700多项。台资农业成为漳州农村经济先进生产力的辐射源,为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花香四海实至名归

  两岸合作交流在漳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仅花卉产业方面,作为中国著名的花果之乡、水仙花主产地的漳州,已突破原先水仙花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形成“百里千家万亩”花卉走廊,拥有2000多个花卉品种,种植面积10万亩,建成水仙花、国兰、榕树盆景、仙人球、观叶植物、棕榈植物、洋兰、草坪地植被等八大类花卉生产基地。所辖县市先后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中国水仙花之乡”、“中国榕树盆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百花村花卉市场和闽南花卉批发市场分别被评定为“全国花卉定点市场”、“全国花卉重点市场”。

  随着花卉产业的迅猛发展,漳州市也成为福建省最大花卉生产出口基地和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其中,占地7780多亩的花博园,被誉为“福建花卉第一市”。漳州花卉“香飘”世界,出口逾40个国家和地区。

  漳州市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漳州花卉销售额超2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达3623万美元,出口额同比2009年增长46%。花卉主要出口量由原来的东南亚国家转向欧盟国家。

  “漳州花卉产业有基础、有潜力。”漳州市市长吴洪芹表示,受益“花博会”,漳州将加快推进花卉产业市场化营销、企业化经营、社会化分工,加速做大做强花卉产业。

  如今,“花博会”已成为漳州一张精美的“城市名片”,成就了漳州作为“中国东南花都”的光荣梦想。 (完)

分享按钮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