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林三益”:海峡隔不断的百年笔墨传承

2011年12月06日 17: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台北市重庆北路二段一幢临街的老旧矮楼里,“林三益笔墨庄”第四代传人、37岁的林昌隆拉开一扇柜门,里头一只锈迹斑斑的保险箱早已不用,却仍被精心保存着。

  这是一只漂洋过海到台湾的保险箱,收藏的是这个制笔世家百年来颠沛两岸的艰辛与痛楚,还有薪火相传的执着与坚守。

  “我曾祖父那一代民国初年在福州创办了‘三益笔斋’,制作的毛笔当时行销福建、台湾以及南洋一带。”林昌隆为记者打开“记忆的保险箱”:1946年,曾祖父到台北开店,1949年之后就没能回乡,与大陆的亲人从此咫尺天涯数十年。

  “当初到台湾做生意很辛苦,特别是我们做毛笔的,因为台湾物资匮乏,没有合适的毛料,而两岸往来又完全中断,只能通过香港等第三地的贸易商取得。”他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岸隔绝的坚冰消融,林父回到大陆,不但与福州亲人重新取得联系,还能到河南及东北等地亲自挑选制笔用的羊毛、貂毛。

  “父亲跟我说过,当时在大陆各地采购,常常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冬天更是冻得厉害。”林昌隆说,“现在条件好太多了,‘三通’很方便。父亲和生活在福州的叔叔一起办理采购,有充足且上好的原材料,笔的品质就更有保障了。”

  但好景不长,传统笔墨生意很快陷入空前困境。“时代在发展,毛笔不再是人们的日常书写工具。最艰难的是2000年前后,台湾教育制度做了一些调整,书法不再列入中小学课程,我们以学生为主的市场一下子萎缩得十分厉害。”林昌隆说。他不无感慨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不仅要上书法课,周记也被要求用毛笔书写。

  “这就逼着我们想办法寻找新的商机。”林昌隆大学读的是法律,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但家庭的责任使他选择子承父业,从送货开始,一步步学习、锻炼。在做业务员的日子里,他突然有了一个奇思妙想,要让逐渐没落的祖业推出新品,一脚跨入时尚界。

  “我拿着名片跑进一家彩妆店,跟人家推销说我们能做彩妆笔刷。当听说我是做毛笔的,店家委婉地把我送了出来。”屡屡碰壁,没有让林昌隆放弃梦想。他回家精心研究,试着开发出了自家第一代的彩妆笔刷,慢慢开始有了客户,打开市场。

  在记者采访林昌隆时,几位客人先后走进店里。一对年轻情侣来挑彩妆笔,一位老太太来为在海外的女婿买毛笔,还有一对夫妇请林昌隆为他们刚出生40天的宝宝剪胎毛,要做一支胎毛笔作纪念。

  “我们用彩妆笔刷开辟了事业的‘蓝海’,但毛笔仍是我们不会放弃的本业之‘根’。”林昌隆说。他告诉记者,“林三益”对以毛笔为主的文房用品进行了设计、包装上的提升,打造出各种档次的礼品,很受欢迎。随着台湾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快节奏生活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纾缓压力需求,书画再度成为一种休闲方式,本业也蕴含着不小的商机。

  林昌隆同样看好大陆市场的商机。不久前,他带着“林三益”品牌到大陆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谈及未来计划,他说:“我们的老家在福州,我要把我们家从福州开始累积下来的品牌价值传承好。希望有一天,‘林三益笔墨庄’会在福州重新开张!”(记者 陈键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伦】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