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浙江余姚侨眷张世良:六十余载情结丹青缘

2011年05月12日 0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宁波5月12日电(记者 钟新 通讯员 余姚市侨办)走进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下菱新村的张世良先生家,迎面看到的是两幅翰墨淋漓的六尺对开美术作品《四明春兰》和《松龄鹤寿》。张世良告诉笔者,这两幅画将于近期送到宁波美术馆,参加即将在那里举办的美术展览。

  张世良,号清白。1947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著名画家潘天寿、王个簃,擅长花鸟画,曾任余姚市美协副主席,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省美协会员、余姚市书画院艺委会副主席。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会评为一级国画艺委,2000年被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确认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人才”,其传略收入《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

  张世良的丹青缘溯源颇深。幼学之时,他的祖父写得一手好书法,常指导他习字,每得到一个红圈,即会有一块铜板奖励;父亲开绸布店,平时非常喜欢收藏古董、书画,家中有一箱一箱书画,珍藏着何绍基、李叔同、任伯年、陈老莲等名书画家的作品。闲暇之时,父亲常拿出来同孩子们一起欣赏、点评。张世良有个在逍林镇开裱画店的表叔,也能画得一手好画,来余姚走亲戚时经常会画上几笔,幼年的张世良也跟着临摹。在这样浓郁的氛围里,张世良的心中渐渐埋下了钟情丹青的种子。

  1942年余姚创办了务本国学专修学校,康节小学毕业后的张世良考入该校,每天捧着四书五经攻读国学。务本国学的刻苦学习,为张世良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古典文学底子,这让他以后的画风增添了几分古雅气质。

  因国学教育注重传统,忽视现代教学课程,所以毕业后,张世良考入了宁波一教会学校,接受数学、英文等现代教育。有一回,张世良无意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招生启事,不由怦然心动。如同春雨乍逢,那埋在心底的艺术种子就此萌发。随后,17岁的张世良考入上海美专。

  上海美专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名校,由著名画家刘海粟创办并长期担任该校校长,张大千、姜丹书、潘天寿、黄宾虹、王个簃等著名画家先后担任该校教师。上海美专星汉璀璨,群贤毕至,办学思想新颖,教学理念开放,创造了许多中国美术界的第一,如1914年开办人体写生课,1917年公开举办人体写生成绩展览会,震惊国内外。此外首创旅行写生,开阔师生视野,打破旧式封闭教育。张世良入校的第一学期是专修艺术教育,学生们接受素描、几何模型、石膏像绘画等现代美术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为刘海粟的侄子刘狮,刘狮曾赴日本研习西画及雕塑。第二学期张世良转入了国画系,先后师从潘天寿、王个簃、汪声远等名师。

  王个簃经常带领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外出写生。1948年冬天,王个簃带领张世良等十来名学生,来到淮海路复兴公园进行写生。在王个簃的悉心指点下,学生们对着冬季的枯山瘦水,清池碧波,留下了一幅幅写生作品。写生结束后,学生们和王个簃在复兴公园留下了一帧合影,这是帧珍贵的合影,此后大家天南地北,各奔东西,再也没有相聚的机会。

  张世良在上海美专学习时学业优良,深得师长喜爱,在学生新作展览上,常有他的作品出现,并留有师长的题跋嘉许。潘天寿在他的《雁图》上题“餍使每逢秋水阔,八行谁划字如飞。”王个簃在《松鹤图》上题“白鹤集青松,意态自闲适。毕竟山水间,有此好风色。画趣法自然,焉能事雕饰。”来楚生在《石竹图》上题“露宿霜飞同是客,风嘹月唳自相亲。”

  由于时代的原因,原定三年的学制,张世良学了两年就肆业,此后经同学介绍,来到省手工艺改进所,专业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主要从事余姚金丝草帽的设计,连续多年负责全省物资交流展览会手工艺品展览馆设计。有一年,张世良接到上级任务,要求他接待一位北京客人参观。这位客人迈着大步来到展览馆,热情地向等待在旁的张世良伸出手。张世良握着客人粗糙宽大的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发出爽朗笑声的客人,竟然是朱德委员长。朱委员长在张世良的陪同下,认真参观手工艺品,对设计精美的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余姚金丝草帽等连声赞叹。张世良及时向他介绍了余姚金丝草帽。朱委员长非常喜欢,随后让警卫员买下一打金丝草帽,说要送给国际友人。张世良回忆起这难忘的一幕,总是充满感情地说:“朱委员长,真是有大将风度啊。”

  随后几年,因为机构设置变动,张世良所在的单位因人员精简,他和妻子先后被减员,不得已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回到了家乡余姚。之后,进工厂做工,下乡支农……手中那支画笔,被沉重的生活担子深深地压在薄薄的宣纸下面。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张世良为绍兴纸扇厂画扇面,为一些出版社画书签,以此获取生活来源。当时画一张书签一分钱,一张扇面二分钱,这微薄的收入,支撑了这个包括两个妹妹、三个儿子和他们夫妻俩在内的七口之家。张世良每天忙到深夜,凌晨二三点起来,硬撑着朦胧的睡眼继续作画。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全家总动员,一幅扇面由张世良布局,妻子画绿叶,两个妹妹画花瓣,孩子们点花蕊。每个星期,张世良挑着画好的扇面,从余姚挑到绍兴柯桥,再由绍兴扇厂制作完成扇子后,销往上海王星记扇厂出口外销。从余姚到绍兴,从绍兴到余姚,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漫长的路途,疲惫的双腿,沉重的挑担,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十年。很多年后,张世良回忆艰辛的往事,不无慨叹地说,十年的扇面绘画生涯,虽然起因是为生活而谋,但在这过程中,也重新捡起了画笔,在水墨丹青渲染中,画技渐次提高,获益匪浅。

  1972年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张世良以民间艺人的名义特招进余姚草编厂工作,这样算来,其时45岁的张世良,才算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正式工作。张世良在草编厂兢兢业业,为当时余姚的草编工艺不断推出新产品。他创作设计的麦杆、南特草画篮、画帘等,远销海内外,为工厂培养了大量工艺设计、制作人才。他设计制作的南特草画帘和竹壳贴的群雁图屏风,入选1973年度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设计的兔头草编篮,1988年被上海进出口公司评为最畅销产品,获华东地区特等奖和设计创新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生活日渐改善,文化需求也随之显现,张世良的绘画作品受到各方面关注。由于有亲戚在海外,张世良的作品常被带至美国等地,曾经参加过纽约华人女狮会等慈善义卖活动,作品义卖一空;一位在余姚客居的台湾客人十分喜爱绘画,经人介绍,特意上门拜张世良为师,学习了整整三年。

  年已八旬的张世良近年来更是老当益壮,将画画当作了每日生活必需,家中一间房里,各类画作、画集、宣纸几乎堆到了房顶,散发着浓郁的墨香。2001年6月,张世良的《廿八全图》入选文化部“世纪之辰———情系奥运中华书画艺术大展”,获优秀创作奖;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国队获得32枚金牌,张世良欣然画下《三十二金》图,以三十二条追逐嬉戏的金鱼表示获奖的喜悦;《高风亮节》入选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优秀作品选;《杨梅满山红》入选第二届全国沿海城市文联作品联展,等等。在张世良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和小孙女也都很爱画画,尤其是小孙女,考入了著名的中国美院,传承了祖父的画艺生涯。从父亲一代算来,张世良家的画风一传四代,真可谓家学渊源深厚。

  说到昔日恩师潘天寿,张世良惋惜地说,解放后由于多种原因,上海美专曾停办较长时间。潘天寿给他写过信,让他到家中继续中断的学业,亲身授业,引为入室弟子。但由于生活所迫,加上成家有了妻儿,张世良只能忍痛放弃了这个机会,这是他极为惋惜的一件事。

  张世良因受王个簃擅长写意花卉的影响颇深,也以花鸟兰竹见长,加之幼时国学熏陶,画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风格潇洒遒劲。他画笔下的金鱼灵动欢跃,牡丹清新典雅,墨竹瘦叶舒张,兰花幽静冷美。

  “长达十年百万余把扇面绘画的生涯,使我的创作数量无人可极,但我认为自己还是没能画好,”张世良谦虚地说,“作为潘天寿、王个簃先生的学生,我很惭愧。我还想画得更多,画得更好,人的生命有限,艺术的生命力却是永无止境的。”(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