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国侨办官员:华侨农场因归难侨设立 为归难侨发展

2011年06月07日 10: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侨办官员:华侨农场因归难侨设立为归难侨发展
    常山华侨农场的老归侨(左)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中来自印尼的记者(右一)高兴地用印尼语交谈。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走进常山华侨农场

  “我1961年回国,是我们家四代人中第一个回到中国的。现在我还有很多亲戚在印尼。住在这里很好,我不想回印尼了。”眼前这位70多岁的老人的样貌还有着东南亚人的特色,依然可以用流利的印尼语交谈。他是住在福建漳州常山华侨农场福利中心的38位归侨之一。

  常山华侨农场是全国第二大华侨农场。土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64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2.5万人,其中归侨及侨眷近6000人。这些归侨在国外、境外的亲属近16万人。近日,记者随国侨办组织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走访了常山。

  1953年元旦成立的常山华侨农场于1999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了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曾经,我们农场的发展非常困难。成立经济开发区后,我们盘活了手中的资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黄建平说,“特别是2009年以来,随着海西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开发区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根据常山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建设‘海西华侨城’的发展概念。”目前,开发区累计注册工业企业133家,其中产值上亿企业24家,台资企业48家,侨资企业11家。

  为归难侨设立

  华侨农场,最初是为安置回国的归难侨而建立。国侨办国内司副司长熊万鹏介绍说,全国共有84个华侨农场,截至2010年底,常住人口约70万,其中包括24万归难侨及子女。

  为了让归难侨生活得更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华侨农场的发展。根据熊万鹏的介绍,从2007年到2010年,国家投入5亿元人民币,用3年时间完成华侨农场归难侨的危房改造;各地开展了华侨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解决了归难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问题;减轻华侨农场债务负担;加快华侨农场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对华侨农场采取扶持政策,近年来的农场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华侨农场下放到市、县,实行属地管理,理顺了农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举个例子,农场属地管理后,地方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将华侨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的统筹规划。”熊万鹏说,“属地管理可以接通华侨农场与城乡两个政策管道,华侨农场可以直接受益,这是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服务归难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华侨农场一直是相关部门和人员思考的问题。“华侨农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发展模式。有条件的华侨农场,可以设立经济开发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身发展实力。”熊万鹏说。“不过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人和地的关系,切实维护归侨侨眷的土地权益,保证归侨侨眷充分享受到发展的实惠。”目前,全国建立了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的华侨农场有7家,漳州常山华侨农场是其中之一。

  “2010年我们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0.2亿元,2011年力争达到40亿元。”黄建平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一方面要满足广大侨民和群众对经济增长以及物质文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回馈社会、回馈国家。”

  “‘属地管理,下放地方,政企分开’是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华侨农场要坚持‘三融入’的改革方向和‘三有利’的基本要求。要真正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华侨农场的各项工作要有利于农场所在地的改革发展、有利于华侨农场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熊万鹏说:“华侨农场是因归难侨而设立,也要为归难侨而发展。”(张红 文/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