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江门申报建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弘扬侨乡文化

2011年08月05日 17:2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江门申报建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弘扬侨乡文化
在五邑大地上,保留了大量烙下华侨华人“身影”的建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7月29日,广东省侨办、广东省华侨华人研究会在江门市举办广东省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会上,与会专家建议,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拥有丰富的华侨文化资源,江门市应申请设立国家级的“华侨文化(江门五邑)生态保护实验区”。

  昨天(8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门市侨务部门负责人表示,江门具备建设“华侨文化(江门五邑)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硬件,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申报实验区的相关工作。

  设想:“实验区”应包括10余项目

  江门该如何申建“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会专家、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在发言中指出,江门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体可包括“开平碉楼与村落”等10余个项目。张国雄表示,目前,华侨文化生态区内的文化形态有的已经处于濒危状态,需要抢救和修复,有的是在延续发展,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展示,不论是从教育功能的实现还是从改善保护条件方面考虑,生态区需要进行以保护为前提的适当的开放利用。

  建议:江门建“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在日前举行的广东省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在发言中指出,广东省委、省政府已提出加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建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等若干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广东侨乡主要由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方言区构成,在三大方言区中,江门五邑、潮州、汕头、梅州、中山等市都具备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求,但是,国家已批准梅州为国家级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因此,我建议江门市应申请设立国家级的‘华侨文化(江门五邑)生态保护实验区’。”林琳在发言中说。

  林琳分析认为,江门五邑华侨移民历史长;华侨华人众多,分布面广,是广东省和全国重点侨乡,号称“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江门有5个市(区)是广东重点侨乡,每个市(区)都有若干重点侨乡镇,并形成许多华侨村;此外,江门的华人华侨对五邑地区,乃至广东、全国都有重要贡献和重大影响,有一大批在全国和居住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等。

  鉴于此,林琳表示,江门市应申请设立国家级的“华侨文化(江门五邑)生态保护实验区”。

  条件:江门具备建设“实验区”硬件

  针对与会专家们的建议,江门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吴景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门具备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硬件,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条件梳理清楚,把整体的形象树立起来。

  据了解,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达376万人,遍布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素有“海内外两个江门”之说,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文化;江门有5个市(区)是广东重点侨乡,每个市(区)都有若干重点侨乡镇,并形成了智利村、巴拿马村等许多华侨村;江门的华人华侨对五邑地区,乃至广东、全国都有重要贡献和重大影响,五邑地区的实业投资、捐资办学、创办侨刊乡讯、民居建筑、语言风俗等方面,无不由侨胞带动,受外来影响明显;五邑地区有许多在全国有开先河的事例,如新宁铁路是我国继潮汕铁路之后,中国第二条商办铁路,也是全部不用外国资本和技术人员建造的铁路;而著名侨领司徒美堂、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都是五邑地区在全国和居住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华侨华人等;此外,江门五邑还有众多的侨捐学校、民居建筑(如开平碉楼与村落、台山洋楼)、侨刊乡讯等华侨文化载体和史迹。

  “我们也正在积极准备申请工作,现在正做相关方案。”吴景斯说。

  何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据了解,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

  2006年,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至2010年底,文化部共批准了闽南文化(福建)、徽州文化(安徽)、客家文化(梅州)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十二五”期间,我国拟设立2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而2010年12月,挂牌成立的客家文化(梅州)保护区,成为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严建广 方颖钧 石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