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安徽加大侨务执法力度 依法护侨取得成效

2011年08月29日 09:16 来源:侨务工作研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和侨务部门从省情、侨情出发,按照拓展侨务资源、拓宽侨务渠道、发挥侨务优势、服务安徽经济的侨务工作思路和“大侨务”观念,认真贯彻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人为本、为侨服务,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为安徽科学发展和奋力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依法护侨取得成效

  1. 高度重视,大力营造学习贯彻侨法的良好执法环境。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及涉侨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把学习宣传侨法作为依法行政、依法护侨重要工作来部署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意识。一是对贯彻实施侨法工作高度重视,涉侨部门形成工作合力。长期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十分关心支持侨务工作,经常开展的“一法两办法”执法检查,在政府做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监督和保障作用。省“五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全省侨务法制建设和侨务工作进行专题研讨。二是深入开展侨法学习宣传活动。近几年来,省涉侨部门深入开展“省侨爱医疗队”、“侨爱工程”、“侨法”知识竞赛、“侨法宣传月”、“侨法宣传角”等活动,深入侨乡和社区、机关和学校,并通过新闻媒体,不断开展侨法宣传咨询服务,营造了学习侨法、宣传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2008年以来,全省积极开展“侨法进社区”活动,已先后在合肥、蚌埠、淮南等9市设立了10个“全国侨法宣传角”等,有力地推动了侨法在基层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三是涉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扶持侨属企业的发展,省侨办会同省财政厅制订了《安徽省侨属企业贷款贴息办法》,自2000年起,十年来下达贷款贴息资金1000万元,200多家侨资侨属企业获得支持发展。为加强海外捐赠工作的引导和管理,省涉侨部门联合起草了《安徽省华侨捐赠条例》并经省人大审议通过,该条例已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注重落实,不断提高为侨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从抓好落实党和政府的侨务方针政策入手,切实维护好归侨侨眷和在皖侨胞的合法权益。一是重视来信来访,做好排忧解难工作。各级侨务部门把办理来信来访作为了解侨情侨意,凝聚侨心,为侨服务,为侨排忧解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每一件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音,通过转办、督办、协办、亲办等方式,使反映突出的房屋产权纠纷、子女升学就业、回国定居、退休审批、开办个体工商户政策扶持等一些具体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省侨办与省信访局等部门建立紧密型的互动关系,整合各方办信优势,最大限度提高办信效率。芜湖市、铜陵市成立了“侨务法律援助中心”,妥善处理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大量信访案件的妥善解决,维护了侨益,凝聚了侨心,得到了归侨侨眷和侨商的广泛赞扬。二是深入调研,帮助归侨侨眷解决实际困难。侨务部门就解决贫困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加大慰问救助贫困归侨侨眷工作力度,近三年来下拨扶贫救济款120多万元,救济困难归侨侨眷,同时为162名满30年工龄退休老归侨发放退休补贴费计近60万元。全省现有散居在农村的归侨侨眷计11173户,约58041人,为切实解决他们生活困难问题,省侨办会同省扶贫办出台政策,将他们全部纳入当地扶贫开发规划,并明确“四优先”政策,即:在整村推进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等扶贫工作和措施中,对散居农村的贫困归侨侨眷和侨眷居住相对集中地区实行同等优先,优先列入规划,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实施扶贫项目。三是提高归侨侨眷政治地位,积极参政议政。各级侨务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培养和推荐优秀归侨侨眷干部,认真参与协商和推荐归侨侨眷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鼓励和支持他们参政议政。目前,全省有侨界省人大代表6人、政协委员11人,省海外联谊会海外理事8人、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外理事100多人。此外,近几年来,共有池州、黄山、宣城、淮北、巢湖等设区的市和肥西县等10多个县(市、区)及部分大专院校都成立了侨联组织,在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积极协调做好华侨子女在皖就学。安徽省对华侨子女在皖就学问题一直给予优先照顾政策,对 “三侨一台”考生(归侨子女、归侨学生、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台湾省籍)参加中、高考均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目前,华侨子女就学有随父母在投资所在地就学、在省内异地就学、在省外异地就学三种形式。对此,省侨办高度关注,并多次协调解决了有关华侨子女在投资所在地或省内异地短期就学、参加高考等问题。四是积极引导华侨捐赠。目前安徽省已与法国中法友谊互助协会、美国晨光基金会、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香港善源基金会、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慈心慈善基金会等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涉侨部门对华侨捐赠工作的积极引导、认真协调和热忱服务,进一步激发了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通过捐赠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近五年来,全省侨务系统共接受海外捐赠2亿多元,改善了部分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条件。

  3. 依法护侨,保护好海外侨胞的投资权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侨商企业有5000多家、侨属企业有500多家,占全省外资企业约60%,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侨资企业主要涉及化工、装饰材料加工、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纺织服装、酒店餐饮、旅游地产、房地产开发等行业领域。总体来说,侨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对在皖投资发展信心日益增强,普遍看好安徽发展前景。近年来,省侨办积极探索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方式方法,努力维护好归侨侨眷和侨商的合法权益。一是建立“五侨”联动机制,集中对一些侵犯侨商利益的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会诊,发挥“五侨”各自渠道优势,解决一些久拖不决疑难案件;二是发挥全省各市县政府侨务系统维护侨商权益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处理侨商投诉案件的机制和制度;三是省领导和涉侨部门领导直接出面,协调市县主要领导或省直部门负责人亲自过问处理侵权案件,使案件结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四是省侨办与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设立“外商投诉中心”,与省侨联、省司法厅等联合成立“法律顾问团”,为全省侨商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积极为侨商在皖投资创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近两年来,仅省侨办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涉侨纠纷案件30余起,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服务1300多人次,为一批侨资企业妥善处理了经济纠纷,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为帮助侨资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省侨办联合有关部门对侨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及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侨企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安庆市先后制定了《安庆市鼓励国外境外客商投资若干规定》、《关于开展“为侨资企业服务行动年”的实施意见》、《关于帮扶重点侨属企业的意见》等文件,池州市建立了外侨部门联系涉侨企业制度,鼓励和引导侨资侨属企业的发展,不断强化对侨资侨属企业的服务。

  4. 涵养资源,着力引导新侨为安徽自主创新服务。全省普遍加强了对华侨新生代回国创业的服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归侨侨眷事业、企业的兴办和发展,有效地吸引更多高层次海外人才来皖创业发展。去年,省实施百人计划,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对入选“百人计划”人员,省财政给予每人50万人民币的一次性补助,并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目前,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计划筹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首批11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一是围绕中心,认真制定引资引智实施计划。每年按计划邀请海外重点侨领、侨商和专业人才来皖参观考察,开展交流联谊活动,广泛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来皖创新创业。二是发挥侨办优势,积极拓展引资引智有效途径。省侨办连续举办了七届“海外乡友安徽行”活动,并通过广邀海外重点侨领和高层次人才参加徽商大会、中博会及相关考察和贸易洽谈活动,广泛拓展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海外人才,为安徽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三是协调联系,大力挖掘引资引智人脉资源。积极服务安徽大建设、大发展,主动协调做好海外重点侨领和高层次人才参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和融入长三角发展建设,并将积极搭建交流互访、项目对接、洽谈合作等平台。特别是针对侨资企业中“侨二代”,以至“侨三代”正以独挡一面的姿态参与经济建设的新侨情,充分发挥侨务部门独特优势,大力挖掘“侨资、侨智、侨力”等人脉资源,不断创新侨务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侨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尊侨护侨爱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新形势下的侨情缺乏了解,对侨务工作和依法保障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侨务工作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学习宣传贯彻侨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存在工作开展不平衡、对侨法认知度不高、有法不依等现象,以致有的地方损侨、侵侨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现有的涉侨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在涉及城乡侨房拆迁安置、土地征用补偿、华侨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问题时,还不同程度存在执行政策不到位情况;涉侨捐赠和受赠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捐赠财产未依法建立使用管理制度,有些地方的捐赠工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后续保护,部分捐赠项目改变功能没有主动依法征求和尊重捐赠华侨的意见。

  2. 侨资企业发展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近几年,安徽的投资环境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不如意尽人的地方,如:政府部门办事效能不高,影响了侨商投资积极性;政府部门审批审核手续太多,有待进一步简化,有些要求也不尽合理,需要改善,大力增强为侨商企业服务意识;政府部门不能随意许诺优惠条件,承诺的优惠政策就要不折不扣兑现;部门职能交叉问题仍然较多,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把疑难问题踢给侨商。侨资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3. 新侨创新创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华裔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有报效祖国之心,更有回国创业热情,但国内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令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由于没有身份证,买车、购房成问题,导致在国内工作、生活不方便;由于签证问题,有的华人要经常到公安局办理延期签证,有的甚至要不断往返住在国,才能解决签证问题。有的在安徽创业后,很想定居安徽,但受到国家1995年制定的定居条件限制,无法申请在安徽定居。有的新华侨华人有专利,但没有创业资金,缺少融资渠道等,很难实现回来创业梦想。新华侨华人盼望着国家能制定出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和措施。

  三、加强贯彻实施《侨法》的建议

  1. 进一步加大侨法宣传力度。由于侨法是一部涉及保护对象为部分特殊群体的法律,尽管已实施十余年,也采取了多种常规宣传方式,但从全社会来看,仍存在普及盲区,对侨法的认识不高,归侨侨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侨法宣传普及任务依然很重。个别部门对侨务政策法规仍知之不多,有些干部头脑中缺少“侨”的概念。在维护归侨侨眷和侨资企业合法利益等方面,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能正确处理“一视同仁”和“适当照顾”的关系,忽略了华侨和归侨侨眷虽是我国公民但又有其他公民所没有的特点,没有看到做好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坚持把涉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把涉侨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培训班的必修课程;每年开展侨法宣传周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多种载体,建立或依托一批经常性的阵地,扩大学习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护侨的良好氛围。

  2.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给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和空间,结合各地实际和部门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形成“法律+政策+措施”的立体式、全方位的侨务工作格局。提几点具体意见建议:(一)针对《侨法》及《实施办法》,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对国家提倡的拥有环保、高科技项目的侨资企业,应优先纳入科技、环保、商贸工业技改等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二)部分华侨企业家反映,侨资和侨资企业还不是一个法律和政策性概念,缺少法律依据和具体政策规定,目前侨资企业还不能与外资企业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建议纳入法律和政策性概念,并附之以实质性支持政策。(三)鉴于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提高等诸多因素,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国内建设,建议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四)为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归侨侨眷的政治权益,适当提高侨界人员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比例。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政议政,更好地为所在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献策。其身份界定应由外侨部门审核后,方能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在捐赠项目的管理上,各级侨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农村人口集镇化等原因,致使一些偏远的捐赠中小学项目,有被废弃的可能。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能否出台管理办法,便于各级侨务部门贯彻执行。

  3. 进一步加强政府侨务部门自身建设和涉侨部门的协调。加强政府侨务部门行政职能与机构建设尤为紧迫。建议从政策规定、机构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地方侨办行政职能。同时,侨务工作涉及部门较多,这就要求各涉侨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树立“大侨务”观念,统筹协调,步调一致。

  4. 加强对新侨情况的研究。新形势下,归侨侨眷的利益诉求、身份特征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新华侨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华侨华人工作方兴未艾。如何加强侨务法制建设,吸引和支持他们回国交流、发展,认真解决他们在投资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侨务法制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应加强研究和探索。

  依法护侨工作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拓展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侨务法制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侨务部门、侨务干部和全社会的侨务法制观念和意识,加大侨务执法的力度,才能保护好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安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南若然】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