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深挖“侨文化” 推动侨界文化大发展

2011年11月14日 15: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挖“侨文化”推动侨界文化大发展
    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侨联星月艺术团表演舞蹈《祝福》。肖列 摄(资料照片) 
    2011年8月28日,墨尔本古老的雅典娜剧院座无虚席,中国侨联的“亲情中华”澳洲行大型晚会在这里成功举办。饱含晋文化的舞蹈“红灯笼”、“团扇”,四川绝学“变脸”、原生态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歌曲以及著名杂技演员金琳琳表演的“动感呼啦圈”令现场掌声不断。图为四川绝学在观众席上“变脸”。高周丹 摄(资料照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如何推动侨界文化大发展?”这是中国侨界最近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成为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的热点话题。

  记者日前在北京采访了一些知名人士和侨界人士,他们均表示,响应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推动侨界文化大发展,此其时也。

  “侨文化”有待挖掘

  “创作拍摄电影《辛亥革命》,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孙中山与海外洪门致公堂的密切关系,深入了解了孙中山所说的‘华侨乃革命之母’的深意。”王浙滨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王浙滨是中国编剧界的“大腕儿”、电影《辛亥革命》总制片人、中国致公党党员。三十多年来,王浙滨创作拍摄了近30部电影,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近年来,她的创作与“侨”搭上了。

  她在写《建国大业》时查看过史料,注意到,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的主席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照片,很多与会代表曾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

  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建议下,她又开始了电影《辛亥革命》的创作拍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华侨的历史有了真正的了解。她认为,侨的资源很深厚,侨的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

  她说,中国文坛目前有许多文学大奖,如有影响的“茅盾文学奖”奖励长篇小说创作,“鲁迅文学奖”奖励中短篇小说,侨界也应该有一个“华侨杯文学大奖”,奖励海外华侨华人用华文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据她了解,在广东中山市,也就是孙中山的家乡有这样的奖项,是去年设立的,每年一届,今年是第二届,在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颁奖。

  因此,她建议中国侨联应该设立或作为主办方参与这样的奖项,促进华文创作的繁荣。

  打造“北京情思”品牌

  “一定要培养品牌,培养走出去的文化品牌。具体地说,生动地说,就是让‘北京情思’唱响世界。”马子玉充满激情地说。

  有“国宝低音炮”之称的男低音歌唱家马子玉,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他曾数次随北京侨联艺术团赴海外慰侨演出,侨胞们最爱听他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我的中国心》。几年的慰问演出,他与中国侨联组织和海外侨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认为,要以“文化产业化”的思想来打造“北京情思”这个文化品牌。“北京情思”不仅仅是一个慰侨演出的艺术团,还应拥有宣传侨商文化的出版机构、收藏拍品机构,要有侨商文化发展科技公司、文化推广公司,要有基地、有人才、有资金,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侨文化产业链。

  他说:“这样,‘北京情思’就成为了‘北京文化航母’跑道上的品牌‘战斗机’。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为侨服务。”

  “文化走出去”,也是基层侨界人士的心愿和行动。2002年10月成立的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侨联星月艺术团,已成为为侨和为社会服务的“明星”。9年来,艺术团共参加各种演出570余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艺术团还参加了“中韩大型文化交流及观光活动”,与日本东京都民族舞蹈研究会联谊,增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民间的友谊。

  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侨联主席方晓辉说:“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基层侨联也大有可为。”

  培育楼宇“侨文化”

  商务楼宇作为新经济组织,是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场所,其中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侨商也位列其中。

  叶青大厦是一家五星级商务写字楼,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路9号。楼内有130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媒体企业,驻厦企业每年上缴国家利税十余亿元。楼内汇集了一大批高科技和外资、合资企业,同时也汇聚了一批包括华侨华人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内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乐动天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刘峰,还是叶青大厦侨联主席。叶青大厦侨联是今年5月26日成立的北京市首个商务楼宇侨联组织。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关注的是,政府应“如何鼓励侨商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他说,文化创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特别是电子商务、动漫制作等行业,在前期需要巨额的资本支持才能形成规模。从目前国内的一些政策和规定看,虽然从主观上在外汇管理、行业准入、信息安全等方面保护了国家及某些行业领域的利益,但在客观上也形成了华侨、归国留学人员投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门槛”。

  “要保护侨商企业、归国人员带资创业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就要解除一些行业准入限制。”刘峰指出,国家相关部委发布的某些规定中所涉及到的认证问题等,就大大降低了华侨、侨界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的可能性。(聂传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