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天津村”:凝聚血浓于水同根乡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马来西亚“天津村”:凝聚血浓于水同根乡情
2010年03月15日 15:39 来源: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读者张瑞恒(左一)、高达利(左二)向“韬奋奖”获得者陈礼章(右)以及记者抒发感想。(刘筝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历时46天进行的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的报道,在本市及海内外产生轰动效应。108户天津人在沙巴艰苦打拼并完好保留乡音及天津习俗的故事深深打动了重情重义的天津市民,更进一步唤醒了海内外华人爱国爱乡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

  每天看完报道打电话抒发读后感

  年近八旬老人收集报纸精心剪报

  本报记者自回津后至今,连续不断地接受了前来报社要求签字的大批读者,这其中又不乏一些热爱剪报的忠实读者。从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七和长假过后的每一天,几乎都有读者拿着自己精心留存,排版漂亮的剪报本,费尽周折地找到本报和记者,畅谈自己对本报独家报道马来西亚天津村报道的赞赏和对生活在马来西亚天津侨民的关心。73岁的读者高达利就是忠实读者的代表之一,每当本报刊登有关天津村的报道,他都要在第一时间给记者打来电话,抒发读后感想,他十分渴望去看一看在马来西亚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的天津老乡,他要找到记者采写的一个个鲜活的爱国人物:天津村村长张景程、活字典胡万成……78岁的老读者张瑞恒家住西青区,不仅精心剪辑、设计、编排了本报所有关于探访天津村的报道,不顾天寒地冻多次跑到报社请求记者签名留念,而且当听说记者身在海外采访还没有见到自己采写发表的全部报道时,老人不声不响,利用过年走访亲友的机会,硬是从邻居家买来旧报纸,又赶制出了一套完整的马来西亚天津村系列报道剪报长卷,赠送给本报记者!仅所有报道刊登的日期,张大爷就精心地从当天的报纸上剪下,整整粘了一个上午!

  报道展现天津人不言败的性格

  “天津村”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塘沽区孙女士说,看了天津村的报道,想起了自己插队时的情景,因为都是在困境中打拼,那份艰辛感同身受。可以说,天津村人是在完全不同的国度,在一切都不适应的情况下,凭着一份求生的本能,靠着顽强的精神在拼,能够从400多人繁衍到近万人,这种精神力量给人很大的鼓舞,这不仅是天津人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人精神的传承。反观现在的一些人会因为找不到工作、失恋就泄气、放弃,可天津村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永不言败,他们朴实、坚强。这种精神他们身上有,我们每一个天津人身上也都有,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因。

  今年4月就要满70岁的袁洪瑢老人,两次冒着寒冷从小海地赶到报社,让记者为自己制作的剪报长卷签名,这份执着令记者感动,他说:这次天津村的报道,我从头读到尾,感觉这是填补天津历史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报道,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咱们天津人在海外的生活情况,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心,每天的晚饭时间,我都会给家人讲天津村的故事,也让他们看我的剪报,天津村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经常谈起的话题。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从2006年开始对剪报感兴趣,加入了天津市剪报协会,去年还入选了今晚报的剪报展,这些年通过晚报的报道,了解了很多天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晚报已经成为我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而剪报也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开创性深入腹地挖掘天津侨史

  揭开尘封历史今晚报功不可没

  河西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史专家张绍祖常年订阅本报,对天津历史方面的新闻十分敏感,此次天津村的报道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十分欣喜地告诉记者,天津以往的历史资料多是记载本地发生的事情,而天津人在海外的历史却极少有资料记载,尤其是东南亚天津华侨的历史就更没有资料可以查询,天津村的报道开创性地挖掘了这方面的历史,并且能够派记者直接深入马来西亚,进行连续性深度报道,可以说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丰富了天津历史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这次报道就好像开辟了一条路,不管多宽,以后的人都可以顺着这条路,继续做调查研究,建立东南亚天津华侨的完整历史,同时也推动了天津文史的进一步发展。他还向本报记者推荐了天津口述史研究会,探讨是不是可以建立天津村口述史,甚至通过音像资料很好地将天津村历史保留下来。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张绍祖觉得,读天津村的报道十分亲切,通过对天津村方方面面的了解,让我们看到了天津人把风气、气派、性格都带到了海外,对世界、对马来西亚当地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让天津人都感到十分自豪,备受鼓舞。这让我们去马来西亚旅游,再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故事、有亲人,可以深入去了解,这样既可以拉近两地人民的感情,也可以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再往大里说,可以促进整个天津的发展。

  天津村的报道得到了许多热心读者的支持,这里有耄耋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可以确定,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仅感动了许多人,鼓舞了许多人,也成为记者洗涤心灵的一次异国之旅,期待报道驾起两地沟通的桥梁,让天津村的人们常回家看看,让两地的亲情凝聚延续。(张淑梅 刘筝)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