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抓住农业电商发展的“牛鼻子”

2016年10月21日 1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0月21日电  近日,国家商务部在山东潍坊召开了“全国农商互联启动会暨农产品流通工作现场会”。旨在通过主题研讨、项目推介和展览展示等形式,推动农产品供应者、流通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促进农产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深度融合,打造农产品流通新渠道,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拓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新路径。

  来自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农业部、发展和改革委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各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山东省17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及所属县(市、区)商务、农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平安银行、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苏宁集团、顺丰速运、山东倍全、一亩田电商等金融、电商、物流和农产品供应领域的部分知名企业参加大会。

  在会议期间举行的“农产品上行体系建设论坛”上,一亩田副总裁高海燕分析了农业电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强调如果重点抓住农业电商发展的“牛鼻子”,农业电商这头“牛”才能更快耕耘出更多好“田”。

  “卖”是涉农电商的入口,助卖才能助农。

  涉农人群是支付和消费谨慎性人群,所以较难形成涉农用的“买”的用户群,这也是导致目前农资、农技、农机、农金类电商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要形成规模化的买的“用户群”,必须先形成“卖”的用户群。所以“农产品上行”型的电商更有可能成为涉农交易的入口。

  高海燕认为,有用户群才有根本,能买卖才有生态。一亩田目前的用户规模已接近260万,买卖双方占比为4:6,利用“互联网产品群”打通农业产销供应通道,将供需双方农村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种植大户与批发商、机构消费、规模买家等无缝连接,依靠沟通及时化、交易规则化,大力提升买、卖双方线上商务的便利度,以此积累用户规模,形成电商平台能力。

  “网农化”是农业电商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条件

  高海燕认为农业从业者互联网和电商知识的缺陷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农业+互联网”的推进过程中,会用才有用。现在农村普遍存在有上网能力但没有电商能力、有在电商上买货的能力但缺乏在平台上卖货的能力、有卖掉的能力但没有卖高的能力、有在网上买卖货品的能力但没有用互联网连接服务的能力、有买卖的电商意识但没有互联网空间的规则意识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制约农业电商发展的因素。因此,他希望政府和企业都能重视,并一起合作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和电商能力。

  高海燕还介绍了一亩田打造的社群体系“中国网农”。旨在通过区域化的“网农之家”的虚拟组织形式,以培训提升人、社群影响人,榜样带动人的效应,不断丰富和提升农村电商的广泛应用。 “培训先行,应用为王”,这也是一亩田在整个行业发展路径上所一直强调的理念。

  B2B是可以通过规模化业务的形成实现对分散市场资源的整合。

  高海燕认为,当前的农业电商,特别是农产品电商,B2C业态占据主导地位,B2B被认知和重视的不够。实际上B2B如果发展的好,其所能形成的业务规模效应,可以刚好的实现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和分散的市场资源的整合。

  他分析说,C端用户具有个性化、动态性、随机性、客单小的特点,尽管B2C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机会,但对卖家的专业营销能力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同时因为农产品货值低,易损耗、成本覆盖能力弱的特点决定了现阶段适用B2C业态的农产品的品类还是比较有限的,特别是对跨区域的交易而言更是如此。而B2B的业态主要促进的是商家之间、公司之间、机构之间在农产品上的规模化交易端,这更能带动涉及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仓储服务等设施,也有较强的单一客单对成本的覆盖能力。同时B端用户的需求特征存在刚性、理性、专业、重性价比、重决策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电商平台的给予的技术服务。

  高海燕希望在农业电商的发展中,B2C和B2B都能得百花齐放的发展,并形成相互支撑的效应。

  高海燕在演讲中表示,对农业电商而言,无论是行业,还是具体到一个公司,远远还没到有什么定论和做结论的时候,因为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