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海宁打造绿色港航“大花园” 水运复兴再弄潮

2018年07月06日 13: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海宁打造绿色港航“大花园”水运复兴再弄潮
    海宁尖山码头 钱晨菲摄

  中新网7月6日电 “清洁、高效”是来自山东的货船老板丁建军对浙江嘉兴内河港海宁港区尖山码头服务的评价。对于已在浙江地区内河跑了近20年船运的丁建军来说,码头近年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现在码头的噪音、粉尘比以前少很多,环境和设施都好,特别是码头的服务更是‘有求必应’”。

海宁在整治小、散、乱码头的土地上建成尖山码头 钱晨菲摄
海宁在整治小、散、乱码头的土地上建成尖山码头 钱晨菲摄

  正如丁建军所说,自2013年海宁市对内河码头进行综合整治以来,一个个小、散、乱码头,经过关停、整治、新建,走上了集约化标准化之路,这不仅让地方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更营造出一处处绿色港航“大花园”。

  在海宁,一场关于水运复兴的好故事,正娓娓道来。

  腾出宝贵空间 打造集约高效码头

  浙江自古有发达的内陆水系,依水而兴、依水而建的码头应运而生,这些码头曾在特定的时期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这些规模、管理参差不齐的码头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路交通的需求,也与美丽浙江的规划和建设格格不入。

  “2013年海宁正在推行‘河长制’,当时市委领导原本是在巡察‘河长制’建设情况,但在巡河时却再次严肃提出码头环境差的问题,责令我们尽快着手解决。”海宁市港航处处长范建祥回忆,结合当时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海宁痛定思痛,在2014年借势展开对小、散、乱码头的综合整治。

  曾经粗放型增长的内河水运,就此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悉,海宁港航部门采取“关停一批码头、提升一批码头、新建一批码头”的策略,率先关停了一批违法用地、不符合港口总体规划的码头。2014年1月到2015年11月,海宁市共关停137家小、散、乱码头,腾退土地56万平方米。

年吞吐量达265万吨的海宁尖山码头 钱晨菲摄
年吞吐量达265万吨的海宁尖山码头 钱晨菲摄

  就在干得轰轰烈烈之时,社会上冒出了一些声音:两年内关停所有个体经营性码头,是否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如何能保证经济社会的需求?

  面对接连的声音,嘉兴、海宁两级港航部门下定了决心,找准了跑道。

  “我们采取‘边建设、边关停’的措施,向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在腾退出来的土地上统筹布局,建设一批效率高、环境美的大型物流园区和公用码头。”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何建春表示,“这样既有效整合了港口资源,也使这些高质量码头很好地契合了浙江省大花园建设。”

  尖山码头就是海宁市在整治小、散、乱码头的土地上建成的全新高质量码头。其负责人介绍,该码头主要服务企业的货物运输,1小时内可实现码头装货、中途运输、企业卸货的配送任务,进而减少企业自身的物资仓库面积,再次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如今,尖山码头拥有15个300吨级泊位、年吞吐量达到265万吨,成为了海宁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这样的发展路径正是契合了大花园建设中要求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营造港航“大花园”

  随着尖山码头等一座座现代化码头在海宁拔地而起,港航部门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花园建设添砖加瓦,如何让浙江的水更绿,打造出一处处港航“大花园”?

  “人人是园丁、处处成花园”也正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题中之义。

  带着这样的思考,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就此铺开,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此打响。

  2016年9月,海宁斜桥公用码头建成使用浙江首个智能岸电桩,在全省率先推广内河岸电项目,实现岸电全覆盖。

  此举不仅极大惠及了广大船户,更让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码头岸电供船舶到港后使用,以前船上的生活用电靠柴油机发电,污染很严重。现在海宁的码头几乎都安装了岸电桩,船到港后可以直接接岸电,成本也节约了一大半。”来自江苏的货船老板韩正祥为智能岸电桩点赞。

  目前,海宁辖区内已累计安装22个岸电桩,公用码头、较大企业自备码头、基层检查站等实现全覆盖。按照海宁航区年接电船舶2万艘次计算,可节约燃油10多万升,为船户节约燃油成本约60万元,同时将减少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废气排放达约6万吨以上。

  不仅如此,海宁港区也通过推进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助力大花园建设。

  码头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建设、运输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存储装置安装改造、船舶垃圾上岸、船舶油污水收集、码头岸电装置推广、港区垃圾分类、老旧船舶拆解等组合拳频频,一招接着一招,打出了绿色生态的新境界。

  韩正祥已在上海到海宁的航线上跑了十几年货运,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变,他深有感触:“以前船上的污水和垃圾都是直接排放到河里,现在每个码头都有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港航部门要求垃圾上岸和污水处理,其实受益的还是我们船户。”

  如今的海宁,座座青山如画屏,条条水道荡碧波,镶嵌在水道两侧的绿色码头已成为点睛之笔。

  绿色水运带动绿色经济 为地方经济添增长极

  浙江建设大花园,是实现绿色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让绿色经济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海宁,一座座码头的改造升级,不仅带来了内河水运能力的提升,更是为沿河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一轮的契机,走上了绿色经济之路。

  长期以来,海宁的沿河产业多以煤炭、石料、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为主,不仅产业结构层次低,岸线与腹地产业也没有相匹配的规划。

  借势航道等级提升和港区码头重新布局,海宁找到了突破的发力点,着力推动发展沿河重点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粮食产业为主的长山河产业带,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六平申线产业带,以集装箱出口产业为主的杭平申线产业带,和以煤炭、建材等大宗物资为主的杭海线产业带。

  从事瓶用PET(一种聚酯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的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位于六平申线产业带上的新兴企业。而八年前万凯公司落户海宁尖山新区时,海宁的水运不仅没为公司带来运输优势,还一度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当时,公司的原材料和产品从大连途径上海运往海宁,航线长,对航道和码头的要求高,而当时海宁的航道和码头不能满足需求。迫不得已,我们只能在嘉兴平湖独山港上岸,再走公路运输到海宁。”万凯公司副总经理杨逢春说。

  近年来,随着海宁市码头和航道的改造升级,万凯公司顺势实现了原材料、产品、燃料的全程水运,运输成本一年就减少了一千多万。杨逢春表示:“水运不仅让运输过程更加环保,更让我们的经济效益实现高质量增长,万凯目前已成长为海宁市第二个百亿企业。”

  这仅仅是一个个例,随着大型作业区和公用码头的建设推进,由水运带动经济绿色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案例在海宁比比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这样的良性互动,也让港航部门干事的劲头更足了,在何建春看来:“绿色码头、绿色水运、绿色港航的建设没有休止符。”

  自古海宁因潮而名,今朝水运复兴再弄潮。大花园建设,港航部门大有可为。(赵晔娇 郭其钰)

【编辑:李季】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