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遍地开花 热潮中须防“中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区域规划遍地开花 热潮中须防“中暑”

2010年07月01日 10:53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重庆市政府近日宣布“两江新区”获国务院批复。今年获得中央批复的还有长三角、甘肃、青海等区域发展规划,另外厦门经济特区获准扩展到全市,深圳特区获准扩展到关外。而去年,国务院已批复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几乎是此前四年的总和。可以说,从去年初到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一直是经济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词,股市一波又一波地热炒区域规划概念,而区域规划也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房地产热。然而,专家提醒,区域发展规划热潮下更需冷静和理性。

  看地图就知道,目前已获批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都有。

  东部的如长江三角洲、海西、江苏沿海,西部的如成渝、关中—天水、重庆两江新区、青海省柴达木、西藏、新疆,南部的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北部湾、珠三角,北部的如京津冀、辽宁沿海、图们江,中部的如皖江城市带、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急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国家密集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显然有其必要性,而且规划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认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苏和辽宁沿海地区的区域规划,是出于培育经济增长极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考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吉林长吉图地区等,都是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重要地域。

  而甘肃、新疆等区域发展规划更偏重于考虑的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边疆稳定等因素。

  据悉,河南省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大中原经济区规划”,云南区域规划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复,珠海特区也正在申请扩容。

  可以说,区域政策密集出台,标志着区域板块正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表明中国政府已开始实施“统筹发展”战略。

  如何避免重复建设问题

  在今年5月数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获批的同时,32位国务院参事首次集体就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成3路对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调研结束时,参事们就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各区域要高度注意产业趋同问题,避免形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区域发展规划在地区内需要协调,各个不同区域的发展规划也需要在全国内进行协调。然而区域规划内的各地区之间、各个区域发展规划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这就难免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存在重复建设隐忧的远不止国务院参事们调查的3个区域。据了解,环渤海地区各个城市都把重化工业作为主打产业,而长三角地区的沿江城市又都把造船业作为主推产业之一。

  “规划都是战略性、方向性描述,具体项目大多由地方把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告诉本报记者,出现这种情况与经济发展规划大多只是指导性意见不无关系。

  而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则向记者说出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认为,存在重复建设与目前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政府意志太强势,计划味比较浓有关。

  规划要尊重市场规律

  “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后,重要的是企业通过进驻能获得发展,而不是为搞基建而搞基建和热炒房地产。”仲大军说。

  一些地方的区域规划出台后,最先热的不是企业咨询相关投资政策、了解投资环境,而是房地产企业先进入该地区疯狂圈地,随后房价被炒得畸高。海南国际旅游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更为严重的是,房地产投资热会影响其他行业的投资。据统计,因为资本热炒国际旅游岛,2009年海南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87.9亿元,同比增长44.3%,而与此同时海南的制造业投资却下滑了33.9%,5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滑36.9%。

  仲大军认为,一些地方热衷于出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为了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目前的地方债已达到70000~80000亿元,地方政府再借区域发展规划大肆融资借债,其未来让人不能不担心。”

  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在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后往往是大兴土木,基建先行。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强。

  另外,政府的投资同样需要考虑“产出”,没有企业追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些巨额投资到时能否获得预期收益也是疑问。

  “在搞区域经济规划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遵守市场规律。”仲大军说。(林定忠)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