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何时能与穆迪们掰手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造”何时能与穆迪们掰手腕?

2010年07月02日 09:25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权归一身,问题立现。正是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三大评级巨头组成的方阵,将原本还尚存气息的希腊一棍子打死,就此推入债务危机深渊。同时,其也因对包括CDO等金融衍生品的错误或是违心评级,而最终将世界陷入金融海啸的漩涡。

  如今,曾经的“宿主”美国已不再手软,对以穆迪为代表的评级机构展开了包括司法部、证监会、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和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等多部门的联合围剿。

  尽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认为,美国这种看似绝情的举动下,其实仍有保护之意,围剿更多是给市场交代,而G20峰会上,各国对评级机构监管问题的分歧,则证明美国并没有彻底抛弃评级机构之心。

  但是,西欧、东南亚、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要建立评级机构的设想,却昭示着一个评级机构多元化时代的可能来临,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发展自己的评级机构也便有了更多期待。

  之前困难重重

  在以信为大的时代,拥有一家评级机构对掌握信用风向、保证自身利益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正如陈道富所说,“一家信用评级公司能否立住脚,不是任何人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市场的认可度。”

  而中国的情况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表,决定中国的信用评级公司首先就丧失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同时,更难应付的,还有三大巨头在全球拥有的“同化和排除异己”的绝对实力。

  目前,中国评级市场上,具有信用评级资格的机构共5家,但有4家已被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三巨头以参股或签署技术服务协议的方式“被同化”。

  资料显示:2006年4月,穆迪收购中诚信国际49%的股份;同年,新华财经公司以自然人代持方式持有上海远东50%的股权;2008年5月,惠誉宣布完成联合资信49%的股权收购;2008年8月6日,标普与新世纪签署了技术服务协议。

  一份联合资信关于评级机构在国内中期票据市场占有率的研究报告更显示出:2009年全年,中联合资信在发行期数和发行主体数量的评级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7.78%和32.2%;中诚信则分别为42.05%和47.03%;5大国内评级机构中,唯一还称得上“国有”的大公,所占份额却只有11.65%和11.44%。

  外资控制的评级机构占据中国债券评级业务大半壁江山的形势凸显无疑,“在中国目前的评级市场,已经被由美国公司控股、参股或者是合作的机构,占去80%的市场份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中国的评级的话语权已经丧失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在去年某信用评级论坛上的一番感慨被验证无疑。

  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三国分立”局面的形成,和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有恃无恐”,很大程度得益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庇佑。

  2006年颁布的《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和美国的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s),给予了三巨头评级决定不受干涉,评估投资风险时犯错,也不会受到任何制裁的绝对优势,而这一决定评级机构能否发展站稳的关键“福利”,新兴的非美评级机构却很难享受。

  自2008年7月就启动了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申办工作的大公,在经历了美国严苛审查及两次“延期批准”后,最终仍被拒绝。

  之后可以期待

  三巨头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过分无节制”的表现,引发了包括“幕后老板”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一致不满,原来的保护伞也开始渐渐移位。

  仅6月16日一天,美国方面连发两议案,不仅除去了此前一直保证评级三巨头可以不为自身错误买单的NRSROs成员身份,还表示会设立中介机构,为金融机构安排指定评级机构,并同时协调各评级机构间的工作份额,避免了评级三巨头一手遮天和自行选择所引发的,“谁付费,谁评级高”的利益冲突。

  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证监会加速批准了一些已经申请NRSRO多年,但一直未获得批准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也让中国评级机构未来再申请“入美签证”有了更多可能。

  毕竟一支独秀难成春,目前,业界已经开始呼吁更多“国字”背景评级机构的建立。陈道富也表示,中国现在发展评级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称,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谋求形成共识国家地区间的区域合作,最终实现评级机构的多元化。记者 杨舒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