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城”,上海是“滩” 上海难觅一元纸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北京是“城”,上海是“滩” 上海难觅一元纸币

2010年07月08日 10:51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北京到上海,坐火车最快只要10个小时,夕发朝至一夜就到了,乘飞机在空中的时间也仅有两个小时。然而,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在“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追求下,性格和气质却迥然不同,正如易中天所说,北京是“城”,上海是“滩”。

  在上海,钱往往不被称作钱,而被称为“钞票”,挣钱就是“赚钞票”。然而,如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一元纸币几乎难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圆圆的亮晶晶的一元硬币。

  如果拿5元钱去报亭买一份售价1元钱的报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报纸而来的是4枚1元硬币。在上海出租车上,或在抽屉里,或在门上的袋子中,司机一定会有几大把的1元硬币。如果去上海旅游而又不习惯将这些零钱再次花出去,那么过不了几天身上就会装满了硬币。

  上海人对硬币是如此的偏爱,不由让人想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所讲的故事,在旧上海,人们就喜欢用银元,民间窖藏银元的习惯也是根深蒂固。一位上海中医在家开诊所,自家人只用铜元,给人看病收来的银角子丢在一只方形铅皮箱中,铅皮箱原本装着五加仑汽油,倒油的时候打两个洞可将全部汽油倒出,这位医生在这种空箱上打一个放进银角子的小口,每天陆续把银角子丢下去,只能放进,无法拿出,积满一箱就送到密室中,子孙要搬都搬不动,抢劫偷窃都不怕。

  与上海不同,在包括北京在内的诸多北方城市,硬币的地位一直有些“尴尬”,不少消费者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有时候会拒绝卖家找回的硬币,而要求换成纸币,

  他们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硬币多了携带起来沉,二是硬币容易从口袋中滚出来丢失。消费者不愿意要硬币,商家有时候也会用这个理由来拒收硬币。如此一来,城市中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不少硬币在“睡大觉”。

  上海人为何不爱纸币爱硬币?一位出租车司机用一个词来回答——“清爽”。

  他解释说,一元纸币经常是皱皱的,看起来也不干净,因此上海人喜欢使用更卫生的1元硬币。他也发现,来自北方的不少乘客更喜欢1元纸币,这在他看来也不能理解。

  另一位上海的朋友道出另外一个原因,上海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用硬币的机会就很多。在地铁站,如果没有交通IC卡,那么用硬币买票就会方便得多;在上海的无人售票的公交车上,上车投币的时候,塞纸币比较麻烦,而“掷地有声”式的投硬币,乘客自己方便,也可以给司机交代的清清楚楚。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海的外国人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多,当北京的外国人穿着“为人民服务”的文化T恤还把自己当“老外”的时候,上海的外国人却西装革履地仿佛回了家。世界上许多国家辅币皆为硬币,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因此,硬币既是上海人的喜爱,也符合外国人的习惯。

  上海人喜欢硬币,有人找到似乎更专业的原因——上海的天气潮湿,纸币容易褶皱绵软或者破损裂口,损耗比较大,而硬币的流通磨损较小,流通时间更长,可以节约国家的货币发行资源。

  这个理由很有道理,但也不能说服所有的人。因为,同样在天气潮湿的广州、厦门等城市,硬币也不如上海多。

  归根结蒂,对硬币的青睐还缘于城市中的人。不妨看看各地颇具“窗口”意义的出租车,当北京的出租车中交通广播电台主持人海聊的时候,当天津的出租车播放着相声和评书的时候,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则会悠然地插入一张邓丽君的CD,在司机口中,上海夏夜的路边摊也没有北方式的喧闹,而是十分雅致,他说这叫“啤酒喝喝,龙虾剥剥”。 崔立勇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