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避暑度假渐入佳境学生流出现“井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贵阳避暑度假渐入佳境学生流出现“井喷”

2010年07月26日 11:57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一年一度的铁路暑运拉开帷幕,半个多月以来,铁路暑运逐渐迎来客流高峰,日均发送旅客达到3万人,“爽爽的贵阳”迎来了大批省外市民到贵阳避暑旅游。

  暑运启动

  贵阳站部分列车有调整

  7月1日,暑运全面启动,全国铁路实行暑期列车运行图,贵阳站部分列车有调整。

  本次暑运调整中,贵阳至都匀的T8872/1次“先锋号”特快列车运行区段延长至独山站;贵阳至独山的T8874/3次“先锋号”特快列车运行区段调整为贵阳站至都匀站;贵阳至昆明的6081/4/1,6082/3/2次列车运行区段调整为贵阳站至威舍站。与此同时,新增贵阳至独山“先锋号”特快列车1对(T8876/5次):贵阳站17点28分开,独山站19点20分开。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暑期列车运行调整较大,旅客乘车时一定要注意乘车车次、时间和停站等信息。

  “避暑度假游”大幅上升

  “祖国处处是火炉,贵阳凉得受不住”,今年夏天,这句顺口溜频频出现在QQ签名档、各大论坛主题贴上。

  据了解,6月底,贵阳避暑旅游推介会先后在长沙、武汉和南京三大“火炉”城市进行。推介会以“避暑之都”高品质的度假休闲地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展现了贵阳宜居、宜游、宜业的巨大魅力,让长沙、武汉、南京三地参加推介会的新闻媒体、地产界、旅游界人士以及与会市民更加关注爽爽的贵阳。

  神州大地吹起了一股“爽爽的贵阳”劲风。

  从贵阳火车站统计数据表明:连日来,从外省到贵阳避暑旅游的旅客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主要是重庆、成都、武汉、长沙等地旅客,日均到达贵阳站的旅客4000人左右,是平时的两倍。

  学生流呈现“井喷”

  近日,记者在贵阳火车站售票大厅看到,售票窗口前都排起长队,而四个候车室内也满是等车旅客。据介绍,目前客流主要是放假回家或者外出旅游的学生。贵阳火车站发送学生旅客都超过3千人,比前段时间增加一倍以上,但各次列车的学生硬座车票也宽松,当日均可以买到。

  记者从贵阳站了解到,由于学生客流大幅度上升,车票出现紧俏趋势:近日来,大部分车次卧铺票一次限购三张,北京、上海等热门方向两日内无票。

  车站工作人员介绍,暑运期间,为满足学生购票,该站专门增设了6个学生专售窗口,同时出售往返、联城、异地车票。据了解,贵阳火车站售票大厅学生窗口为1号至6号窗口,铁路部门对学生乘客实行“四优先”,即购票优先、候车优先、乘车优先、行李托运优先。

  铁路部门提醒学生旅客,目前普通车票的预售期为11 天,学生票15天,电话订票5天-11天。市内所有火车票代售网点均同步出售学生票,且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用。凡持有学生证的学生和符合规定的学生旅客,都可享受购票优惠。

  轻松买票有窍门

  目前,学生票预售期为15天,其他旅客客票预售期为11天,车站提醒,各大高校学生和广大旅客可到就近的客票代售点或拨打96006购买车票,尽量不要拥堵到车站售票大厅,浪费往来交通成本;购票时间最好提前1周,如果购买当天或次日的长途车票,基本上只有站票。

  为缓解车站售票大厅拥堵情况,方便旅客购票,贵阳火车站还在售票大厅正对面设置12个临时窗口售票点,并根据旅客人次及时调整增开临时窗口的数量。车站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现有运能不能满足需求时,车站会尽力做好服务,帮助广大旅客顺利买到票。

  同时,贵阳火车站为方便旅客暑运期间电话订票,重新对电话订票系统进行了调整。除了电话订票预售期改为3天至11天(原订票时间为5天至11天)之外,此次升级主要是对订票语音提示菜单进行了改进:

  一是旅客订票成功之后才输入身份证件信息;二是新系统可预订全票、小孩票、学生票、伤残军警票;三是扩大了允许订票证件范围。除了一代、二代身份证件外,其他所有证件均可用于订票。

  另外,从售票情况来看,贵阳至北京、上海卧铺车票很紧俏,需要提前5天购买;省内遵义、玉屏、都匀、六盘水短途方向客流也大幅增加,但是车票不紧张,车站售票大厅及各个代售点随时可以购买。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