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凸显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凸显

2010年08月24日 13: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动荡经济下美元与黄金仍将同涨

  8月23日,亚洲汇市美元守住上周大部分涨幅,继续受到投资者青睐。上周五,纽约汇市美元全线走高,美元兑欧元更是升至6周以来的高点。就在一个月之前,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仍现频频下跌之势,而似乎就在一夕之间,美元再度扭转颓势而震荡上行。可以说,在全球经济前景愈显难料之时,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货币的走势同样尤显迷离。

  而美元在过去一个月中不断震荡攀高的同时,向来与之存在反向关系的黄金价格连连创出新高。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再次上涨,报收于每盎司1231.40美元,创7周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元与黄金向来“南辕北辙”的走势何以呈现同涨之势?美元走势又将何去何从?

  避险情绪支撑美元

  “从5月份美国不断公布糟糕的经济数据以来,市场尚只是对美国经济看法悲观,相比较而言,欧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数据要好于美国,由此造成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走势疲软。”一位中资银行研究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而当前,美元与黄金出现同涨局面,表明市场对全球整个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恐慌情绪蔓延下,避险情绪高涨。”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美元的一周、一个月乃至3个月的短期走势,更大程度上可能是由微观层面的因素以及技术层面的因素所造成,而宏观层面的因素则起到了放大或缩减的效果。”

  上周,在美联储宣布继续购买国债计划之后,8月20日,欧洲央行表示,支持欧元区在未来几个月持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管委会委员韦伯表示,在2010年的余下时间内,扩大对银行的流行性是明智之举,并将在明年重新讨论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而此前美联储理事布拉德则指出,如果美国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下跌,美联储将采取新一轮的以购买国债为形式的量化宽松措施。

  两大央行轮番“放话”,引得市场恐慌情绪更甚。巴克莱资本分析师Raghav Subbarao表示:“欧洲央行声明将令市场认为决策者们正在预计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尽管进一步的宽松政策需要经济继续恶化这个前提,但是经济增长的放缓将延缓任何可能的政策收紧。”他继而指出,声明可能持续令投资者不愿持有风险资产,并可能进一步推低欧元,而避险货币——美元则将受惠于这样的避险情绪。

  美元与黄金仍将同涨

  孙茂辉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与黄金同涨或同跌的不寻常的状态或将不时出现。“从金价的走势而言,尽管黄金期货价格时有波动。但是从中长期趋势来看,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价格势必将不断上涨。预计年内,金价仍将呈现稳步上升。”

  而对于美元的走势,孙茂辉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波动将是美元的主要基调。上述研究员则认为:“当前,避险情绪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基调,海外资产将陆续流回美国本土市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仍将上演波动上扬的局势。”

  “过去几周的情况反映出对美国经济前景及其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担忧,进而支撑了流向美元和日元的避险买盘。”纽约梅隆银行外汇分析师Michael Woolfolk表示,“预计这股趋势仍将继续。”

  不少市场分析人士同样认为,本周美元的涨幅仍将持续扩大,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正凸显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魅力,而美元与黄金同涨的局面也将持续。

  人民币兑美元双向波动

  在过去的一周中,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同样上演了一场反弹回升的“戏码”。一个多月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反此前总体上涨的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开始出现贬值。上周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更是创下一个半月以来的新低。不过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唱出反弹的主旋律。

  上述研究员表示:“过去一周以来,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延续了此前暗淡的表现,而欧洲时好时坏的各项经济数据同样无法对市场提供任何信心的支撑。因此,在避险情绪的驱动下,美元兑其他货币普遍呈现强势,美元兑人民币出现升值表现也很正常。而且由于美元走势并不明朗,短期内也看不到对人民币较强的升值预期。”

  “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自然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不过同时将受到中国人民币汇改的影响。”孙茂辉指出,“3年之内,人民币兑美元不会出现大幅升值的态势,人民币汇率稳定仍将是主要基调。但是,人民币汇率势必将不断扩大双向波动的幅度,尤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经常出现忽涨忽跌的情形,而非单边波动。必须强化市场对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印象。”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